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山東省文登市淡水養殖試驗場利用溫泉水進行淡水白鯧越冬培育,取得較好經濟效益。2001年5月15日,出池大規格淡水白鯧魚種15000kg,畝產量達9375kg,實現銷售收入25.5萬元,利擱10.2萬元。現將高產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概況
淡水白鯧越冬池塘1口,背風向陽,有效水面1.6畝,水深1.7m,池塘東西走向,池塘四周為石頭徹墻,池底為泥質,進、排水設計方便合理。
2、清塘消毒
每畝用生石灰60kg進行池塘消毒,其優點是能有效地殺死魚塘中的野生雜魚、敵害生物和魚類寄生蟲、病原菌。可以改良底泥,增大了底泥的通氣條件,從而促進了底泥中各種微生物的活動,加快了底泥中有機質的分解和礦化作用。也可以增加池水肥度,有利于魚類餌料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施用生石灰后所產生的鈣質,是魚類骨髂的主要成分,施用生石灰后所產生的鈣離子能消除或減弱池水中鉀、鈉、鋅、錳、鐵、沿辭金屬離于過多的毒性。
3、魚苗放養
2000年10月12日,將規格整齊、每尾體長2cm-3cm、體質健壯、無病的淡水白鯧苗種28萬尾放入池塘,進行越冬培育。
4、飼養管理
淡水白鯧食用餌料以人工配合餌料為主,適當增加一些輔助餌料。飼養中,關鍵是投喂技術,做到定量、度時、定位、定質,均勻投喂。魚苗下塘初期,按魚體重0.8%投喂粉狀料,每天2次。當魚苗生長到每尾10g后,改投配合顆粒餌料。可采用聲響條件反射法馴化魚集群上浮搶食,堅持小把投喂,每次投喂時間不少于30分鐘,直到大多數量吃飽游走為止,每天投喂3次。配合顆料餌料采用魚粉、花生餅、玉米、麩皮、槐樹葉、瞬酸二氧鈣、微量無素添加劑和全面粉等合理搭配,其蛋白質含量達28%-30%,同時投喂適量新鮮蔬萊,增加維生素。
5、水質管理
淡水白鯧雖然耐低氧能力強,但水質管理仍不容忽視,由于飼養密度大,殘餌和糞便等積累較多,很容易污染、惡化水質,不利于魚正常的攝食和生長,而且惡化的水質容易使病原體大量繁殖,使淡水白鯧易受病。因此,經常消除殘餌,撈出上浮糞便;及時排出老水,加注新水;根據天氣變化加溫,水溫控制在22℃-24℃之間,以調節水質。每隔半個月,每畝用20kg生石灰化漿潑灑,調節池水pH值,使水中和泥中的有機酸對水體有沉淀作用,增大了池水的透明度,同時,促進了水體中的物質代謝和循環,以改良水質,防止魚病。
6、其他設備配備
(1)配備2臺1.5kW葉輪式增氧機,安裝在池塘中間位置。其中一臺每隔2小時充氧1次,充氧時間40分鐘;另一合作為備用或根據池塘魚苗出現浮頭情況臨時開機增氧。
(2)配備1臺1.5KW潛水泵,安裝在池塘下游,每天開機累計4小時,清理池底中的殘餌、糞便、污水等。
7、日常管理
專人管理,認真仔細觀察苗種攝食、生長情況,注童水溫變化及防病工作,建立每天24小時值班制度,觀察天氣變化.發現隱患及時處理,并做當日有關原始資料記錄。
8、魚病防治
淡水白鯧抗病力強,一般不易得病,但在操作不慎、管理不當、魚體受傷和水質惡化的情況下則會得病,甚至導致大批死亡。特別是在魚苗階段,體質嬌嫩、活動力弱、適應力差,若環境不良,操作和管理不當更易得病,故在飼養過程中,必須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搞好防治。
淡水白鯧常見的病癥:
(1)水霉病。在入池過程中,部分魚體鱗片脫落、背鰭基部、腹部兩側或尾柄處表皮發炎,嚴重時病灶呈鍋底形小坑,池水發生腥臭味,從個別魚呆浮水面開始,1天-2天即發現大批死亡。因而入池第2天,我們采用消毒劑0.8ppm全池潑灑;病情重,使池水呈0.3g/m3濃度;病好后,將池水換掉1/3,注入新水,并提高水溫至24℃-26℃之間。
(2)小瓜蟲病。由于春節前后風大寒冷,水量逐漸下降,淡水白鯧軀干、頭部、鰭,鰓口及尾各處布滿小白點,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活動異常,常在池堤等固體物處摩擦。我們及時診斷,采取藥物治療,一是全池潑灑孔雀石綠及福爾馬林,使池水成為孔雀石綠0.05ppm、福爾馬林15ppm-25ppm,隔天潑灑一次,連續用藥2-3次。二是采用0.5ppm硝酸亞貢,藥浴2小時。三是采用提溫方法,當水溫上升28℃時,魚體發育停止,同時大量換水,這樣不僅可加快魚苗生長和發育,同時又可抑制小瓜蟲繁殖和侵襲,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中國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