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水面養殖歷來是以鳙魚為主的常規魚養殖,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價格的不斷下降,使養殖戶的效益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吳江市水產養殖場從2002年起開發小品種野生魚馴養和繁殖,取得較好成果,F將基本情況介紹如下,供參與:
一、花骨魚的人工繁殖與養殖
花骨魚俗稱“吉花魚”,是一種優質的太湖天然野生魚類,其肉味鮮嫩,屬無公害綠色食品,市場價格高出常規水產品2-3倍,有著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選擇親魚150組用于繁育,共人工繁殖花骨魚苗60萬尾,培育成3-6cm夏花魚苗55萬尾。其中,用于外河放流50萬尾。用于養殖的池塘2口,面積7畝,畝放養量1143尾,并套養白鰱、鳊魚畝產324.8kg,其中花骨魚平均體長32cm,重量220g/尾,畝產119.8kg,畝產值3299元,畝成本1892元,畝利潤1407元,高于常規品效益30%。套養青蝦、河蟹池4.2萬尾,畝放養200-300尾,每畝增收200-300元。
二、細鱗斜頜鲴引種養殖
細鱗斜頜鲴具有食性雜、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的特點,在外蕩養殖的產品肉質細嫩,屬無公害綠色食品,合理套養能獲得較好經濟效益。2003年3月從安徽蕪湖引種,規格126尾/kg,數量0.6萬尾。養殖面積4畝,并套養其它常規魚種,畝收獲343.2kg,其中細鱗斜頜鲴規格220g/尾,畝產182kg,畝產值3770元,畝成本2425元,畝利潤1345元,高于常規魚收入30%。再放人外蕩養殖培育后每尾達600-700g,2003年5月下旬進行人工繁殖,池塘培育到二齡魚種,再套入外蕩養殖成商品魚。
三、小結和體會
我市外蕩大水面共計17萬畝,占總水面44%。在不影響原有常規品養蘊的基礎上,調優大水面養殖品種結構,合理套養小品種的“花骨魚”、“細鱗斜頜鲴”等二齡魚種,每畝30-50尾,每畝可產10-15kg,增加畝產值150-200元,畝效益可增加100-150元,全市可新增經濟效益2000萬元,是漁農民增收的一條可行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