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烏鱧已經成為全國各地淡水名特憂養殖的重要品種,現將烏鱧養殖技術中的幾個主要環節介紹如下:
一、池塘選擇關
養殖烏鱧的池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一般以1-2畝為宜。水深1.5-2米,池底部最好為濕質,淤泥不超過20厘米。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口須設防逃網,池埂必須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池四周安裝竹籬笆或魚網攔圍。池塘四周水面種植80-100厘米寬的水花生、水浮蓮,以便在夏季水溫較高時遮擋陽光,便于烏鱧避暑和潛伏。
二、魚種放養關
魚種放養前15-20天,用生石灰千法清塘消毒,每畝生石灰用量100-150千克。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3、4月份,魚種放養時用3%-5%的食鹽水浸洗魚體10-15分鐘,或用5-10克/米3濃度的高錳酸鉀浸洗5分鐘。投放的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鱗片完整、游動活潑、沒有損傷。魚種要選用10厘米以上(最好是16-20厘米)隔年魚種,小規格魚種最好在網箱內培育一段時間,經過幾次分養后,大致在20厘米左右時就可放入成魚池內。放養密度要根據飼料和水質等條件來確定,一般畝放1000-1500尾,如果水質好,深度在1.5米以上,管理好,飼料充足,每畝放2000尾也可以。并可套養200-300尾大規格花白鰱魚種,亦可養羅非魚親魚幾十尾,用其孵化的魚苗供烏鱧食用。
三、餌料投喂關
烏鱧餌料有兩類:一類是鮮活餌料,如:野雜魚、小蝦、蚯蚓蠅蛆、屠宰場下腳料;一類是人工配合餌料,其配方為:絞碎的雜魚蝦糜70%、豆粉20%、酵母粉5%、余下的為多維素礦物鹽、促生長劑和抗菌素。投餌要做到“四定”,即定時:每日投喂2-3次,即上午9-10點,下午3-4點各投喂一次,攝食旺盛時,傍晚可再投喂一次;定位:餌料應投放到固定的食臺上,以減少餌料的散失,便于觀察烏鱧的攝食情況;定質:餌料新鮮不變質,投喂新鮮小雜魚,剔除黃顙魚、刺鰍等帶硬刺的魚類;定量:根據烏鱧生長、吃食及天氣變化情況,確定每天喂量,日投喂量控制在烏鱧體重的5%-8%,以多數魚吃飽為準。烏鱧在25-30℃時攝食旺盛,7、8、9月份為其攝食生長高峰期應加大投餌量,但以當日能吃完為度。10月份攝食量逐漸減少投餌應堅持到11月份。使用人工配合餌料,須盡早進行馴食。期可將蚯蚓或魚蝦肉糜投放到食臺上,將食臺吊在水面下20厘處,引誘魚苗攝食,待魚苗習慣于上食臺攝食后,再逐漸增配合餌料。在馴食過程中不要投喂活餌,以免影響馴食效果。
四、水質調節關
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常產生硫化氫、甲烷等物質使水惡化,不利于烏鱧生長發育,還會誘發魚病。特別在高溫季節,水體很容易發黑發臭,為此需要經常更換水體。在成魚養殖早期可以每周換去1/3,15天大換一次,約換去4/5。隨著魚體長大,高溫季節,一般3天一小換,7-10天一大換。冬季和高溫季節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溫的相對穩定。每半月每畝用生石灰15千克對水化漿全池潑灑,池水pH值保持中性或微堿性,透明度30-35厘米,做到水活、水爽。
五、分級飼養關
由于烏鱧有自相殘食的習性,所以規格整齊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在魚種階段盡量避免拉網捕撈,而且拉網的起捕率很低,很容易傷害魚體。魚種在10-20厘米階段在大塘中搭網箱培育為好,便于起捕分養。網箱材料可用聚乙烯編織網片縫合而成,有6米×10米×3米、8米×4米×3米等不同規格。網箱的設置可根據池塘的大小、水位、水質、存塘魚種的數量靈活掌握。經過2-3次分養,一般可長達20厘米后放入池塘,然后一直養到成魚。每次分養前一天停食,防止食料翻吐,影響分養時的成活率。
六、魚病防治關
早晚巡視魚塘,查看魚體生長情況,及時清理殘餌,定期對食臺進行消毒,可用1克/米3的漂白粉進行潑灑。腸炎病,每100千克魚每天用2-10克磺胺二甲氧嘧啶拌飼投喂,連喂3-6天;水霉病,每立方水體用食鹽和小蘇打各400克制成合劑,全池潑灑,隔2天再潑灑一次;寄生蟲病,每立方水體用90%晶體敵百蟲0.3-0.5克全池潑灑;出血性敗血癥,發病烏鱧專池養,用“快康”拌成藥餌投喂,每10千克飼料用藥200克,每天1次,連喂5天為一療程。另外,烏鱧對硫酸亞鐵比較敏感,施藥時要注意。(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