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自1998年開始,香魚逐漸成為閩東薪興淡水養殖品種。在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魚病也相應加重,嚴重影響了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筆者經過幾年來對香魚病害防治的摸索和研究,初步探索出較為有效的防治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白皮病
1.病原 白皮極毛桿菌。
2.主要癥狀 發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鰭基部出現一小白點,以后迅速蔓延擴大,致使魚的后半部全成白色,病情嚴重時病魚的尾鰭全部爛掉,頭向下尾朝上,身體與水面垂直,不久死亡。主要由于操作不當導致魚體受傷后感染所致。
3.防治措施
①避免魚體受傷,用強氯精0.4克/米3浸洗20分鐘,同時內服抗菌素。
②用2-4克/米3五倍子搗爛,用熱水浸泡,連渣帶汁潑灑全池。
③1-2克/米3漂白粉全池潑灑。
二、紅眼病
1.病原 鏈球菌。
2.主要癥狀 在水溫19-24.5℃,病魚不吃食離群獨游,兩眼球特別突出,在水中向一側打轉,最后沉底死亡。病死魚外觀可見鰓蓋發紅,腹部有出血點,肛門四周發紅。解剖可見腹腔空癟,脂肪組織點狀出血,肝臟發紅,腸道發炎,腹腔積有混濁腹水。
3.防治措施 徹底清污換水,保持池水60厘米,用3克/米3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為18%)將魚浸洗半小時,同時按每千克魚用22.5毫克的呋喃唑酮拌餌投喂,連續3天。
三、弧菌病
1.病原 主要是鰻弧菌。
2.主要癥狀體表鰭條充血、出血變紅,鱗片脫落,以后真皮組織發生潰瘍,各鰭基部充血發紅,解剖可發現內臟充血。
3. 防治措施
①呋喃唑酮或呋喃西林0.5-1克/米3潑灑。
②內服氯霉素每千克魚用50-70毫克。
四、腸炎病
1.病原 點狀氣單胞菌。
2.主要癥狀 病魚外觀體色變黑,肛門紅腫突出,解剖可見腸壁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呈紅色,腸腔內有許多淡黃色粘液。
3. 防治措施
①陰雨天水溫下降時,應減少投餌量,病情不嚴重時經停食1-2天可自然恢復。
②病情嚴重時可在每千克餌料中添加氟哌酸0.5克,呋喃唑酮1克,食母生5克,拌勻投喂,每日3次,連續2-3天。
五、寄生蟲病
1.病原 主要有纖毛蟲類、鞭毛蟲類和單殖吸蟲類。
2.防治措施
①采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掛袋可有效預防和殺滅蟲體。
②用0.2-0.5克/米3敵百蟲(90%晶體)對水遍灑。
③用福爾馬林30×10-6浸浴12小時,連用3天。
六、淀粉卵甲藻
1.病原 淀粉卵甲藻。
2.主要癥狀 病魚體表和鰭上出現小白點,粘液分泌增加,嚴重時小白點布滿全身體表和鰓上,白點之間有充血的紅斑,尾部特別明顯,魚體表好象粘了一層米粉,病魚最初在池水中擁擠成團,有時環游不息,病重時食欲減退,浮于水面游
動遲緩。蟲體脫落后,病灶發炎潰爛或繼發感染水霉病,最后病魚瘦弱大批死亡,在pH5-6.5、水溫22-30℃的條件下最適合它的生長繁殖。
3.防治措施 定期用石灰水潑灑,把池水的pH值調節到8左右。
七、肝腎綜合癥
1.主要癥狀 病魚頭部充血發紅,肛門紅腫,腹腔有血水,肝腎腫大充血,病魚上浮水面抽搐打轉3-4小時即下沉死亡。主要發生在6-9月份的高溫季節,病情急,死亡量大。
2.防治措施 發病季節可采取遮蔭降溫、減餐減量等預防措施,治療時外掛含氯消毒劑,內服鰻用電解維他、魚肝寧、多維療效好。
八、水霉病
1.病原 水霉。
2.主要癥狀 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以后菌絲從傷口侵入,棉絮狀的菌絲肉眼可見,病魚浮于水面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衰弱而死。主要發生在魚苗剛人箱階段。
3.防治措施
①預防的方法是在搬運操作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
②用5克/米3孔雀石綠潑灑。
③每隔3天用0.05-0.1克/米3孔雀石綠藥浴附卵棕片2小時,可以減少此病的發生。(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