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河鯰、美洲鯰。由于這種魚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易飼養、易起捕以及肉質鮮美等優點,因而成為世界聞名的養殖品種和游釣的對象。它適合于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養殖,是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優良養殖魚類。利用水庫養殖可提高水庫水體生產效率,實現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但養殖實踐中應把握以下幾關:
一、選址關
斑點叉尾鮰是溫水性淡水魚類,適溫范圍0-38℃,最適生長溫度為21-26℃,在水溫低于10℃時,基本停止攝食和生長。在純淡水中生長良好,在鹽度為1.4%的水中仍能生活。所以,適宜于網箱養殖的水庫,必須水溫常年在0-38℃之間,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水源穩定且無污染源,庫面常年風力0-6級,冬季不封冰,并要求庫區植被良好,年降水量適中,且交通方便,水面開闊,避風向陽,光照充足,環境安靜。
二、放養關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高產的保證是必須放養優質的大規格魚種,一般常采用二級放養,第一級從10㎝長養到重150g,第二級從150克養至750-1500g,也可以直接從50g的魚種養成成魚。8-10㎝規格魚種放養密度為350-400尾/㎡,150克魚種養殖密度為150-250尾/㎡。近年來該魚大規格魚種貨源不多,一般外購的僅為2-3cm的魚苗,可放在網箱中培育兩個月以養成大規格魚種。同時,引種必須保證種質純正,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并且注意混養時不可搭配草魚、鯉魚、鯽魚等,以免影響生長和產量,但可以搭配鰱魚、鳙魚以調節水質。
三、投喂關
斑點叉尾鮰原來屬于肉食性魚類,經多年養殖馴化,已轉變為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對象是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及大型藻類。在網箱養殖中可投喂全價配合飼料,也可投喂糠、麩、魚粉、豆餅、玉米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顆粒飼料。但要求蛋白質含量須達到34%-36%,在魚體長到6cm以前投喂粉狀飼料,6cm以后可使用粒徑2-4mm的顆粒飼料,一般水溫在5-36℃的情況下均可投喂。在投喂時首先要進行馴化。斑點叉尾魚回雖為底層魚,但經馴化也可上浮搶食。一般魚種進箱后必須進行一周的馴化,馴化方法是馴化時先敲擊飼料桶或盆,使之形成條件反射。每日馴化兩次,在上午7-8時和下午4-5時,按照“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原則掌握投飼速度與投喂量。投喂量應根據水溫、魚類規格及其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每次投喂以魚不再集群搶食為止。一般在魚苗培育階段,日投飼量占魚體總重的8%,成魚階段在水溫15-21℃時,投喂量為魚體總重的3%,15℃以下時為1%,每天投喂上午占40%,下午占60%。另外,斑點叉尾魚回喜歡在陰暗的光線下攝食,有晝伏夜出的習慣,故夏季可在網箱附近掛上黑光燈誘蟲為食,利用庫區昆蟲資源多的優勢養魚。
四、水質關
斑點叉尾鮰對低氧的耐受力相對較差,所以要保持清新的水質,溶氧應經常保持在3mg/L以上。一般水庫徑流量適中,因電力需要,發電時有微流水過箱,最適宜于箱內外水體交換及自凈,且在2-6級風力下,箱內水體流速均在魚類應激流速的適宜范圍內,水質條件好。對于水體交換能力差的水庫,可以采取定期移動網箱位置的辦法,將網箱調節到水質較好的位置。
五、管理關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日常管理十分很重要。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定期檢查。養殖中應操作規范,定期檢查魚類生長情況,認真觀察,分析魚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做好網箱養殖日志,記錄每天水溫、攝食、投喂、死魚及病害相關情況,以利積累經驗。
2.刷箱 經常刷洗網箱污物及附著藻類,使水體充分交換。
3.查箱 經常檢查網箱,發現破損及時修補,以免跑魚或兇猛魚類入箱。
4.調箱 隨著水庫水位漲落,須把網箱調節到水深適宜的位置。
六、輪捕關
斑點叉尾鮰性情溫馴,有集群習性,易于捕撈,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好養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輪捕輪放。
七、防病關
斑點叉尾鮰疾病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較大,因此必須以預防為主,除注意常規消毒外,堅持不喂變質飼料,并定期進行藥物預防。腸道敗血癥是其常見病,各種規格魚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kg飼料中加0.18kg土霉素投喂治療。此外口絲蟲病和小瓜蟲病是由口絲蟲和小瓜蟲寄生魚體皮膚及鰓組織引起的,防止這些寄生蟲應在放種時用8g/㎡硫酸銅浸洗魚體15-20分鐘。該魚對漂白粉比較敏感,一般不用其消毒防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