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體表癥狀:體表色澤變淡,鰭基部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瀕死的魚體嚴重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周圍明顯充血,眼球失去光澤透出血絲,肛門紅腫,腹部膨大。
二、解剖癥狀:脾、腎、肝臟明顯腫大,腸壁充血,腸內無食物,但有很多淺黃色黏液,有的腸腔內充滿黃色積水,部分腸段有氣,腸被漲得很粗,各器官組織都發生病變,導致病魚腹腔腥臭難聞。
三、發病原因:主要是在環境不良情況下,以嗜水氣單胞菌為主體的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有時有些病魚體表和鰓部同時有車輪蟲、指環蟲、蚤類等原生動物寄生。
四、流行特征:流行季節—般為4~10月,水溫25~30℃的6~9月為該病爆發季節。在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條件下,該病發生尤為頻繁,其傳染快,死亡率高(嚴重時可達80%以上)。種質化的養殖群體感染發病率高于原種個體。多發生于水質、底質環境條件惡化的養殖水體。
五、防治措施:
1.預防:(1)把住魚種關、飼料關;(2)有效調控水質;(3)盡量少用高殘留藥物;(4)發現鄰近場、池患此病應嚴加防范,對未發病漁池及早進行藥物預防,同時加強隔離,嚴防傳播。
2.治療:采用外潑消毒藥物和內服藥餌的方法進行治療。(1)0.4mg/L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弱光條件下每天下午5點鐘左右一次,連續三天為一療程,其后隔3~5天,同法再進行第二次;(2)采用季銨鹽絡合碘制劑,每400kg飼料摻入100ml藥液制成餌,全天3~4次投喂,與外用藥同時進行,連喂7~10天,需2個療程;(3)若患病魚體有寄生蟲,在施用外用消毒藥前應先殺滅寄生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