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殖概況
根據鱖的繁殖特點與生長習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人工飼養鱖,以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產過程。鱖為淡水中的名貴魚類,在中國分布極為廣泛,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水系中均產,尤以湖北省的洪湖、梁子湖,湖南省的洞庭湖以及江西省的鄱陽湖盛產。鱖養殖始于20世紀3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努力,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成魚飼養的全人工養殖工藝技術。
人工繁殖
冬季開始用專池培育親魚,需投適量餌料。開春以后,加強管理,增加投餌量。進入繁殖季節,選性腺發育良好、體重500-1000克的雄魚和體重500-1500克的雌魚作催產用親魚。此時,雌魚體腹部柔軟,膨大明顯,生殖孔紅腫向外突出,呈“一”字形,輕壓下腹則有少量膠狀物和淡黃色卵粒流出。雄性泄殖孔圓形,腹部膨大不明顯,輕輕擠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若實行人工催產,可使用PG(鯉魚腦垂體)與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物,或LRH-A(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與上兩者的混合物或三者混合注射:1、PG1.5-2毫克加HCG1000IU;2、PG10毫克加LRH-A300微克;3、HCG2500IU加LRH-A200-400微克;4、PG5毫克+HCG500IU+LRH-A50微克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若采用自然產卵,可將流向注射后的兩性親魚(雌:雄=2:3)放入產卵池或環道內,適當沖水。若人工產卵,則須將發情的鱖捕起,將卵擠入盆內,滴入少量精液。在水溫21-25攝氏度,流速10-20厘米每秒條件下,經43-62小時孵化;26-28攝氏度經36小時孵化;30攝氏度經32小時脫膜。約經50-103小時卵黃耗盡,開始轉入外源性營養階段時,應及時投喂適口餌料魚苗。
近十年來,鱖魚苗培育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培育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由最初的池塘培育到人工控制條件下的工廠化育苗。其中現在認為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環道(桶)育苗、網箱育苗、小水泥池育苗和小型土池育苗等。生產上,往往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相結合進行。具體方法常因地而異。
1、孵化環道(桶)育苗 環道是一個特殊水體,它是模擬天然生態條件,使魚卵不斷翻滾。直接采用環道培育魚苗,提供了鱖魚苗所需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鱖魚苗開口攝食之際,投喂適口的餌料魚——脫膜不久的其他活魚苗,既滿足了鱖魚苗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又能夠保持清新的水質。在鱖魚苗培育過程中,應注意環道不易排污的缺點,防止環道內沉積淤泥和腐殖質。培育5-7天后應選擇晴天,在上午10時左右適時轉環。鱖魚苗貪食,最好在轉環前12小時停止投喂餌料魚,以保證轉環時空腹,減少損失。
2、網箱育苗 網箱是鱖苗培育的理想場所。既可以保證有充足、易得的餌料,又有較清新的水進行不斷交換。不足之處在于不能投喂剛脫膜不久的飼料魚,需要經常洗箱,定期更換網箱,魚苗管理比較繁瑣,操作難度比較大。網箱一般采取三級育苗法:I級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綸網片縫成的敝口箱,長4-6米,寬1米,深1 米;II級箱,用目大0.3厘米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敝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III級箱,是用目大0.5厘米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敝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I、II、III三級網箱面積配套比例為l:10:20。
3、水泥池育苗 水泥池一般為4米×6米×0.8米,也可稍大或小。但底部必需有一定的傾斜,底部排水處設集苗池,有進、排水裝置。排水裝置由橡皮管和過濾網及支撐鐵絲組成,橡皮管口固定于鐵絲架中心,要求無論怎么放置都不致于會排于池水,似保持一定的水位。排水流量由排水管的數量和出水口高低控制。
4、小型土池育種 鱖魚長到3.0厘米左右時,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為15萬尾/公頃左右。池塘中必須預先培育餌料魚。一般在投放鱖魚種前10-15天放餌料魚苗,投放量為1500-2250萬尾/公頃。每天定時加入少量新水,謹防水質惡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