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寶石斑(Scortum barcoo)屬鱸形目,鯻科、革鯻屬,學名高體革鯻,原產于澳大利亞。我國于2001年6月下旬首次引進10萬尾苗種,2002年夏再次批量引進苗種,并分別進行池塘養殖和水庫網箱養殖,在一定規模的生產性試養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寶石斑養殖的不斷擴展,集約化養殖規模的擴大,出現了一些寄生蟲病害,經反復試驗,總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一、白點病
1.病原: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2.寄生部位:皮膚、鰓、鰭、口腔、眼眶等部位出現白色點狀囊泡。
3.癥狀:凡有蟲體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見囊泡狀小白點,嚴重時白點隨處可見。小瓜蟲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水泥池中患病的魚種(體長6.5cm左右)成團集游于水層區,病魚體色發黑,魚體明顯消瘦。仔細觀察,可見魚體體表出現紅色淤血小斑點,鰓上可見白色小囊點狀物,鰓明顯充血,粘液較多,魚體伴有呼吸困難癥狀。
4.流行情況:在寶石斑原產地澳大利亞,小瓜蟲病被列為常見病、多發病,流行很普遍,資料介紹小瓜蟲繁殖適溫為15℃--25℃。國內飼養的寶石斑被小瓜蟲侵襲時水溫為19.2℃,當水溫為20℃--23℃時仍有寄生危害,且筆者曾在某電廠工廠化養殖的水泥池中(水溫28.5℃)亦發現有小瓜蟲寄生。
5.防治措施:預防應從養殖管理入手,放養密度要求適中,且魚種入池前嚴格洗浴消毒,認真檢疫。發病后,可以用福爾馬林15mg/L--25mg/L全池潑灑,隔天一次,一個療程用藥2次--3次。如果發現魚體患病較遲,病情較重,可以用250ppm甲醛浸浴魚體30分鐘,經鏡檢發現魚體鰓或皮膚粘液中仍有小瓜蟲的囊泡,應連續施用2次--3次,基本可徹底消滅小瓜蟲。
二、斜管蟲病
1.病原:鯉斜管蟲Chilodonella cyprini。
2.寄生部位:魚體體表、鰓等部位。
3.癥狀:魚體為斜管蟲大量寄生,可導致皮膚、鰓等部位粘液增多,病魚食欲減退甚至不攝食,游動遲緩,呼吸困難,魚體消瘦發烏。病魚多集中于下風口處或水流緩慢處。刮取體表或鰓的粘液,在10x40倍顯微鏡下觀察,每個視野中的蟲體可達50多個或更多。此時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可出現死魚,倘與小瓜蟲病并發,魚體鰓絲部位出現壞死病灶。
4.流行情況:在澳大利亞,斜管蟲病也是常見冰、多發病,對溫水性及冷水性魚類均有危害,尤以苗種更甚,剛出膜7天--10天的水花亦可感染。引入我國的寶石斑在夏季室內工廠化養殖水泥池中,水溫18℃--20℃之間也常發生斜管蟲病,特別在水溫變動輻度大,溶解氧不足3mg/L,含氮量1.5mg/L以上的惡化水環境中更易流行。
5.防治措施:預防及魚體發病早期,可用1%--2%食鹽水浸浴魚體10min--20min,若將池中魚體集中于一隅或臨時搭置的網箱中洗浴,頗有療效。亦可采用甲醛浸浴魚體,方法同“小瓜蟲病”。
三、杯體蟲病
1.病原:杯體蟲Apiosoma cylindriformis,又稱舌杯蟲。
2.寄生部位:體表、鰭,尤以背鰭、尾鰭處多見,鰓上也有寄生。
3.癥狀:病魚集群、緩慢游動于池邊。將病魚撈起置于花盤中,以手持放大鏡檢查,可見魚體體表好似覆蓋一層毛狀物。
4.流行情況:養殖過程中發現寶石斑寄生有舌杯蟲,時有與其它寄生蟲病并發,惟感染強度及感染率較低,尚未發現引起魚體發病、死亡的情況。
5.防治措施:預防可參照小瓜蟲、斜管蟲病的防治方法,可制止舌杯蟲病的蔓延。
除此之外,車輪蟲病(Trichodina sp)在試養寶石斑中僅見過一例,但在澳大利亞曾有報導因車輪蟲病而導致死魚的事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