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正確診斷魚病,是治好色病的關鍵,只有 診斷無誤,才能對癥下藥,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在常見魚病中,往往有不少魚病的癥狀相似,而病原體不同,必須加以區別。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經潛心探索總結出在沒有顯微鏡、解剖鏡情況下,準確診斷魚類疑難病癥的方法,現簡介如下:
1病毒性腸炎與細菌性腸炎及鯇內變形蟲病
病魚腸管均呈紅色,病毒引起的還兼有 口腔、肌肉、鰓蓋、鰭條等充血,腸粘膜皮膚一般不腐爛脫落等癥狀;而細菌性腸炎,沒有口腔肌肉充血癥狀,但腸道粘膜往往潰爛化濃, 乳黃色的腹水很多;鯇內變形蟲病癥狀相似于細菌性腸炎,但一般只表現于后腸部。
2具白點狀的魚病,包括白皮病、打粉病(白鱗病)、小瓜蟲病及微孢子蟲病
前兩種病的區別:背鰭、尾鰭及背部先后出現白點,但隨病情加劇,白點數目不斷增多,最終白點遍及全身,使整個體表似涂了-層白色粉末,此是打粉病;而白皮病白點只出現于背鰭基部或尾柄處,病情發展也只是白點本身的面積擴大,最終表現為以背鰭至臀鰭為界的整個后部皮膚呈白色。而后兩種的主要區別是,病魚死后2-3小時觀察其發病部位,仍有白點的是由微孢子蟲引起的,沒有白點則是小瓜蟲引起的。寄生于體表的小瓜蟲與打粉病白點的主要區別是:前者細看,白點間有充血的紅斑。
3"鰓蓋張開"狀魚病
包括車輪蟲病和指環蟲病等,但前者有典型的"白頭白嘴",鰓絲鮮紅等癥狀,后者則鰓絲呈暗藍色,鰓部明顯浮腫。
4"腸壁膨大"狀魚病
球蟲病、許氏絳蟲病、九江頭槽絳蟲病、刺棘蟲病、新棘吻蟲病及鯉棘吻蟲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腸壁膨大或腸道堵塞等癥狀。但側殖吸蟲病和九江頭槽絳蟲病分別有閉口不吃食和口張不吃食的明顯癥狀。球蟲主要寄生于青魚,許氏絳蟲和鯉長棘吻蟲只寄生于鯉魚,但后者一般是寄生于前腸,嚴重時腸管發炎、腫脹和潰瘍,腸壁穿孔。刺棘吻蟲主要危害草魚。
5鱗片隆起癥狀魚病
包括鯉魚鰭子宮線蟲病和豎鱗病,前者鱗片隆起的程度大,以至鱗片豎起象松球狀,鱗基部水腫呈半透明小囊狀,擠則出水。后者不具此種癥狀。
6"急躁不安"、"狂游"或"跳躍"現象的魚病
包括瘋狂病、中華瘙病、鲺病、錨頭瘙病及復口吸蟲病。瘋狂和鰱中華瘙病主要危害鰱鳙魚。前者脊柱呈背向彎曲,整個尾部極度上翹而露出水面,呈波形旋轉運動,-時沉入水底,一是露出水面等特征;后者脊柱不彎、尾鰭僅上葉露出水面(故又稱翹尾巴病),病魚僅在水體表面打轉或狂游。大中華瘙病與鰱中華瘙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只寄生于草魚、青魚的鰓部,病魚有跳躍不安等現象,而后者只寄生于鰱、鳙魚鰓部,病魚一般不跳躍,大中華瘙病與鲺病均有跳躍現象,但只要掀開鰓蓋觀察,就可發現前者鰓絲末端掛有許多像白色的小蛆,因此人稱"鰓蛆病",后者鰓上沒有這一現象。另外,錨頭瘙病與復口吸蟲病魚也呈現急躁不安的現象,復口吸蟲病不僅表現為在水面不安地掙扎,還有頭朝下,尾朝上等癥狀。
7池邊聚集周游或頭撞岸邊
這可能是跑馬病、泛池或是由小三毛金藻引起的魚類中毒。前者僅是繞池周游,驅之難散,后者一般發生在清晨,有頭向岸邊、靜止不動的現象,但泛池往往還有大部分魚類狂游亂竄,或橫臥水面,呈現奄奄一息狀態。小三毛金藻中毒一般是魚游四隅集中、驅之即散,有時還可跳竄到岸上。
8"烏頭瘟"
包括青、草魚腸炎病和細菌性爛鰓病。其共同癥狀是體色發黑,頭部烏黑。但前者腹部常腫脹且有紅斑,手模柔軟,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乳黃色的粘液流出。后者鰓蓋內表皮往往充血: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病往往在同一魚體上并發。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