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匙吻鱘(Pocyodonspsathula Walbaaum)屬鱘形目、白鱘科、匙吻鱘屬,原產于美國中北部的大型河流、湖泊及水庫中,現已被引入世界許多國家。該魚具有適溫范圍廣、生長速度快、病害少、易飼養、易捕撈等特點。1999年,筆者進行了池塘培育匙吻鱘的試驗,F將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1、養殖條件與方法
1.1池塘條件
池塘1口,面積0.5公頃,最大灌水深度3米。進排水自流式,可人工控制流量。水源為泉河水庫底層水,水量充足;無污染、pH值7.8,溶氧6毫克/升以上,水溫9-26℃。飼料為蛋白含量43%的浮性膨化顆粒料;有機肥料為發酵的豬糞,無機肥料為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
1.2試驗時間及地點
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底,在泉河水庫壩下池塘進行。
1.3親魚放養
主養的匙吻鱘后備親魚26尾,10齡,平均體長1.3米,平均體重8千克。配養的匙吻鱘有1+齡魚14尾,1齡魚135尾。另有少量白鰱及斑點叉尾鲴魚種。
1.4培育與管理
匙吻鱘親魚的培育分為春季培育;夏、秋季培育、冬季培育等三個主要階段。
春季培育:每年的2-3月間,在飼料投喂上要保證投餌率2%以上,同時增設鮮活生物餌料,如水蚯蚓、螺絲肉等;在池水調節上,加大交換量,每次排水深約20厘米左右。采取勤排灌、白天排傍晚灌等方式進行。同時注意適時開啟增氧機,確保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在這一階段,要盡量避免人為干擾,保持安靜環境。
夏、秋季培育: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氣溫高、水溫高。重是加強池塘水質的管理。以“活、肥、嫩、爽”為標準。夏季一般不施有機肥或少施無機肥,秋季則可根據水質情況和天氣情況追施一定的無機肥,要少量多次,先磷后氮的原則,每20天左右施用一次。在投飼上,夏季以浮性顆粒飼料為主,秋季則適當增加生物活餌。堅持“四定”法投喂。這一階段池水要逐漸加深,直至最高水位。同時根據水質或施肥情況適當進行換水。這一階段還應做好增氧與降溫渡夏工作。
冬季培育:由于冬季氣溫低,這個階段主要是保持適當的水溫。主要采取加深池水的辦法。注意保持水體有一定量的浮游生物和充足的溶氧。此外在晴天中午時投喂少量浮性飼料。
匙吻鱘親魚培育的管理由專人負責,并做好以下工作:堅持早、中、晚巡塘制度,注意觀察池魚活動與攝食情況,特別要防止浮頭、泛塘等事故的發生;堅持進行水溫、pH值和溶氧指標的一日三次測定。并根據測定情況及時調整制定飼養工作做好養殖日記,積累相關技術數據。
2、結果
2.1試驗期間,親魚養殖成活率100%,個體平均增重2千克。
2.2性腺發育狀況
2001年2月底對所有親魚生殖細胞鏡檢表明,雄性精子活動激烈已發育成熟。雌性有3尾的卵子發育至Ⅳ末,在隨后的人工催產中,出苗11.9萬尾,獲得繁殖成功。其余雌魚性腺發育處于Ⅳ期初或中。
3、討論
3.1在自然狀態下,匙吻鱘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在進行培育時首先還是應該考慮通過培肥池水,增加池塘浮游生物量來滿足魚類的基本需要。這個過程中,如何協調好高溶氧與塘水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投喂配合飼料和活餌是必須的,這對性腺的發育十分有利,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養分,還可提供性腺發育所必須的各種物質。本試驗在配方上為摸索階段,有些指標可能還需完善。在活飼料供應上,由于沒有一個參照標準,所以在量上面難以掌握準確,有待進一步探討。
3.2水的管理同樣也是匙吻鱘親魚培育工作不能放松的。除了前面涉及到的水體肥度以外,還有二層意思。一是換水保持較好水質;二是沖水加強親魚性腺發育。這一點似與常見的“四大家魚”或斑點叉尾鲴親魚培育相同。本試驗在沖水量與沖水時間上有所加強,但一些體數據還需進一步探索完善。(摘自內陸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