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養殖水域的選擇
水質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NY5051)要求,無污染,進排水方便。土質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GB15618)二級土壤的要求。池塘要求面積在3畝以上,水深1.5米以上,注排水方便。池塘底泥厚的要進行清淤處理,挖掉過多的淤泥,使底泥保持在20厘米左右。
二、放魚前的準備
1、放魚前10---15天,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網箱的結構與設置
網箱為五面體敞口型,由40目的聚乙烯網布縫制而成,箱體規格5x3x1.5立方米(其它規格也可),網箱設置可以單排或多排并列,每列相隔3米,每只網箱間距2米。插箱時,四角用竹樁作框架固定,用繩索拉緊固定,防大風襲擊。設置網箱的水域水深要大于1.5米。網箱設置的面積一般是水域面積的1/2,以不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為佳。網箱安裝時水上部分的箱體高50厘米,水下部分的箱體深80厘米左右,網箱底部與池底保持在30厘米以上,切忌與池底淤泥接觸。網箱要于鱔種放養前15--20天安裝,以便箱體網片附著藻類,形成生物膜,避免鱔種擦傷。食臺:在箱內設置一個0.5平方米的食臺,沉入水下10厘米。
3、水草種植:固定好網箱后,先在網箱中投放一些水花生、鳳眼蓮等水草,面積開始覆蓋全箱的2/3,任其生長到能覆蓋整個網箱的4/5時為止,水草下塘前要進行消毒,一般用10克每平方立米的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分鐘左右,以防止其攜帶有害生物與蟲卵進入網箱。等網箱安裝好,水草移好后,再用二氧化氯進行全池帶水消毒。
三、鱔種的投放
1、選擇:苗種主要來源于采購人工捕撈的天然野生鱔苗。一般以籠養的為佳,其成活率較高。鱔種應選擇無病灶、無外傷、體液豐富、活動力強的大斑鱔,放養的鱔種規格以20---30尾/克為主。
2、放養時間和密度:鱔苗投放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規格為20--30克。放養的密度一般在2.5--3千克坪方米為宜,或每平方米放養70---80尾,一般投放鱔種要同一規格,一次放足。另外,在箱內投放占鱔魚體重2%的泥鰍,可防黃鱔互相纏繞。池塘內可投放鯉魚、鯽魚等底層魚類50千克左右,具體應根據水源、飼料供應情況而定。消毒:鱔種下箱前要進行苗種消毒處理。可用濃度為30%的食鹽水,浸浴8—10分鐘。
3、放養操作:鱔種放養時要分級篩選,切忌不同規格的大小鱔混養;放養還要注意溫差不可大于3℃,要剔除運輸苗種過程中擦傷和發病的黃鱔苗種,切勿將這些黃鱔苗種放養入池或進箱,以免引起鱔病爆發;放養動作要輕巧,要把黃鱔苗種用內壁光滑的容器搬至池內或網箱中放養。
四、飼養管理
1、飼料:一般放養第三天開始投喂馴化。可用新鮮雜魚晚上投喂,待吃食正常后,逐漸加入全價顆粒飼料,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全面,方法是先將雜魚、螺螄肉絞碎,再加配合飼料,10分鐘后直接放到水草上即可。堅持“四定”投餌,投餌量根據天氣、水溫、吃食情況靈活掌握,讓黃鱔吃飽、吃好。日餌率從3%到7%,隨水溫升高而上升。
2、日常管理:經常調節水質,定期加注新水,必要時用水質改良劑,如用生石灰每畝水面用10千克左右;注意水花生的生長情況,不讓水花生長出箱外,防鱔順草逃跑;檢查網片是否被水老鼠咬破;注意天氣變化和水位變動防水位急升;搞好養殖記錄。
五、成品質量要求
無公害黃鱔產品的質量要求分感官要求和安全指標要求。
1、感官要求:黃鱔體形正常,體態勻稱,體色深黃而鮮艷,體液豐富而滑膩,肌肉緊密而富彈性,游動快,無畸形、無病灶、無死亡的個體。
2、安全指標要求:根據浙江省制訂的地方指標,大腸菌群的總數不超過30個/100克,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不得檢出;汞、砷、鉛、鎘、銅等重金屬不得超標;氯霉素、呋喃唑酮、乙烯雌酚、甲醛等不得檢出。四環素、土霉素、磺胺類分別不超過一定限度。
六、鱔病防治
根據有關安全指標的要求,在防治疾病時,要慎重用藥。
1、預防:飼養期間每15天左右對水體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進行消毒,化水潑灑。
2、治療:發現疾病,在立即隔離,對癥·下藥。治療時,不要用禁用藥,必須遵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標準》NY5071規定。提倡多用中草藥及其制劑,如用大蒜拌食投喂治療腸炎病,用板藍根拌食投喂防治細菌性病和病毒性疾病。或者用黃鱔專用藥,如鱔哈哈、鱔大夫等,按說明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