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類生活在水中,防治魚病非常困難。池塘、稻田等小水面通常采用全池潑灑法防治魚病,效果很好,但對于河溝、水庫等大水面這一方法就并不怎么見效,因為這些大水面不但水體復雜,難以計算用藥量,而且還會因用藥量大,費用高而使養殖者不得不放棄這一方法。巧用食臺,在魚類攝食時防治魚病,不但方法簡便,而且切實可行,已被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所使用,有時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的4--9月是魚病高發季節,在這一時期,巧用食臺,采取以下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魚病。
一、掛簍掛袋法對于防治細菌性魚病,在每年的春季開始時,首先選擇適宜的位置,然后用竹竿、圓木等搭成三角形、四邊形食臺。投喂豆餅、麥粒等沉性餌料的,還應用蘆席或細密網布做襯托。再在食臺四周及中央懸掛3—6只竹簍,簍內裝入漂白粉1OOg,也可放人其它藥物。待魚類進入食臺吃食時,魚體皮膚及鰓上的致病菌,就可被殺死,能有效地防治細菌病的發生。對于寄生蟲性魚病,可以在發病季節,按期在食臺邊懸掛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的布袋,每袋裝入硫酸銅1OOg和硫酸亞鐵40g,掛袋的只數可視魚池大小及食臺水深而定,一般為3個以上,以便形成密集的藥液區域。可有效地防治鰓隱鞭蟲病、口絲蟲病、斜管蟲病、車輪蟲病和中華鳋病等。有經驗的養殖戶,通常采用交替掛簍和掛袋的辦法,對預防和治療魚病,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投喂藥餌法針對養殖魚類的種類及發病狀況、流行特點,將合適的魚藥加入投喂的飼料中制成藥餌,投放在食臺上,連續投喂2--6天,可有效地防治吃食性魚類疾病的發生。具體可制成浮性藥餌和沉性藥餌兩種,做法是將浮性餌料或沉性餌料加藥物,用面粉做粘合劑,用水調和,捏成軟硬適度的條狀或塊狀,再壓成藥條或切成小錠,稍微曬干即可投喂。投喂時,應比平時減少4—5成的餌料,待魚類吃完時再投藥餌,確保魚類都能吃到藥餌,也不會造成浪費。一般在投喂藥餌前,可停喂一次,讓魚類對藥餌有較強的食欲:在實踐中,每10kg魚用磺胺胍粉1g,第二至六天減半藥量,制成藥餌,可防治草、青等魚的腸炎病,每100kg餌料加0.5kg食鹽和0.5kg大蒜頭,對防治魚類爛鰓和腸炎病有一定效果。對于采集來的韭菜,蒜苗等中草藥物,可直接投喂在食臺上,進行防病。
三、潑灑藥物法在魚病發生季節,可以在投喂餌料時,用漂白粉、生石灰、強氯精等藥物化水制成高濃度的藥液,均勻潑灑食臺四周,通過吃食時魚體的浸泡和魚鰓的過濾.藥物會進入魚體內部,達到殺菌、消毒、防治魚病的作用。采用這一方法,一要擴大用藥區域(不能僅限于食臺范圍);二要加大單位面。積的用藥濃度,三要多次使用,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用0.5—1.Okg漂白粉化水1Okg,潑灑食臺四周可防治一些魚類的細菌病;用50---100g晶體敵百蟲化水5—8kg,可防治魚類的寄生蟲病。
四、浸泡草藥法將水辣蓼、松樹枝葉、鐵莧菜等中草藥,捆扎成束,均勻地放在食臺附近,利用泡出的藥汁,可擴散全池.能夠防治一些魚類的皮膚病、腸炎病、爛鰓病、白頭白嘴病等。浸泡出的草渣及枝條應及時撈出,并注意水質的變化。在魚池缺氧及水質變壞的情況下,要慎用此法,防止死魚現象發生。
摘自:中國漁業致富指南 南方漁網編輯:劉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