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徐文彥,趙永軍,張慧,劉金華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河南鄭州 450011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斑點叉尾鮰與團頭魴的池塘混養技術。通過在面積10畝的池塘混養鮰、魴魚種,搭配鰱、鳙及銀鯽。給鮰、魴及銀鯽投喂配合顆粒飼料,而鰱、鳙魚不投餌。共設置2臺3kW增氧機,飼養209天,結果共產鮰魚6 960kg,團頭魴6 889.6 kg,異育銀鯽345 kg,鰱鳙魚2 137.4kg,每畝產量1 633.2 kg,每畝成本7 639.16元,每畝利潤4 324.26元,投入產出比為1:1.56。
關鍵詞:斑點叉尾鮰;團頭魴;混養;產量;養殖技術
斑點叉尾鮰又名溝鯰,屬鯰形目,鮰科魚類,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大型雜食性魚類,喜群食,以吞食為主兼濾食,多棲息于水體底層,性情溫馴,適溫范圍廣,抗病力強,成活率高,生長快,有易飼養、易起捕和肉質鮮美等特點,適合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淡水水域飼養。并且,因其身體較大較長、無肌間刺,也是淡水魚類中非常適合深加工的優良品種之一。
團頭魴又名武昌魚,是一種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且適溫范圍廣,易飼養,生長快,飼料來源廣,性情溫和,市場需求量大。
池塘主養斑點叉尾鮰或主養團頭魴的模式較普遍,但斑點叉尾鮰和團頭魴混養,且產量又高的報道卻很少見到。近幾年,在鄭州地區有部分養殖戶進行斑點叉尾鮰和團頭魴池塘混養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水產養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現將筆者2003年3月至11月在鄭州金水恒大飼料廠杏街漁場進行的池塘斑點叉尾鮰和團頭魴混養技術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池塘條件
土池,面積10畝,長方形,南北走向,水深1.2m,池底平坦,底質為粘土,淤泥5~10cm,動力注排水,用水為深井水,清澈、無毒、無污染,pH值6.8~7.5,全池配置3kW增氧機2臺,4kW潛水泵1臺,投餌機1臺。
1.2 清塘消毒
放養前14天(3月10日)用生石灰1 000kg對池塘徹底干法消毒,7天后加水至60cm備用。
1.3 魚種來源
采用本漁場培育的二齡魚種,所有同類魚種規格整齊,健壯無傷。
1.4 魚種放養
2003年3月24日放養斑點叉尾鮰魚種,26日放團頭魴魚種,29日放養白鰱、花鰱和鯽魚魚種,放養時水溫13~15℃,魚種放養前都用3%食鹽水藥浴10分鐘。魚種放養情況詳見表1。
表1 魚種放養情況表
放養對象 平均規格(g/尾) 數量(尾) 重量(kg)
斑點叉尾鮰 45 11000 49.5
團頭魴 53 13000 68.9
白鰱 32 2800 89.6
花鰱 41 400 16.4
銀鯽魚 10 200 20.0
2 飼養管理
2.1 投喂技術
2.1.1 飼料 全期投喂鄭州金水恒大飼料廠生產的鮰魚專用飼料。
2.1.2 馴食
在東邊魚池埂上搭建投餌臺,投餌臺向池內深入3m,高出水面1.5m,并安裝好投餌機。開始采用人工投喂飼料馴化法,投喂前先用手拍擊投餌機幾下,如魚少,再拍擊投餌機幾下,再投料,反復多次,目的是使魚產生條件反射。投料速度視魚的多少和攝食強度,先慢后快最后再慢。人工投料時盡量撒開撒勻,盡可能使魚都有攝食的機會。馴化時,每天投料2次,上午9點和下午3點各1次,每次50分鐘。團頭魴不容易馴化,一般需經過7~10天的馴化,才會形成集中攝食習性。如果池塘中浮游生物過多,也可延長馴化時間。攝食正常時,改為投餌機投料,開投餌機前也要先拍擊投餌機幾下。
2.1.3 投飼量和投喂次數
日投飼量=塘魚重量×投飼率。實際投喂量要根據天氣和魚攝食狀況來定。投飼率、投飼次數、飼料粒徑及全期投飼料量見表3。
表3 投飼情況表
月份 3—4 5—6 7—9 10—11 合計
生長階段100g之前 100—250g 250—500g 500g之后
投飼率(%)0.5—1.0 1.5—3.0 3—4 2—3
投喂次數(次)2 3 3 3
飼料粒徑(mm)1、1.5 2 2.5、3 3
投料量(kg)1549.7 4675.0 13740.8 2634.5 22600
占全部投餌量的比(%)6.9 20.7 60.8 11.6 100
2.2 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注意魚的攝食與活動,防止魚浮頭,特別是團頭魴,一旦浮頭,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攝食。發現死魚要及時撈出深埋,做好養魚記錄。注意水質的調節,每月用生石灰1~2次,每次200kg,使pH保持在7.0~8.0之間,可有效減少魚病的發生,并保持魚類的良好攝食行為。定期換水,換水對團頭魴的池塘高產養殖非常重要,不能使水過肥,透明度保持在30~50cm,3~5月份和10月份每月換水1~2次,6~9月份每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5~25cm,保持水質的嫩、爽。水位的控制,3~4月份水深保持在0.6~1.0m,5~9月份水深保持在1.1~1.3m,10月份之后水深保持在1.5m左右。
2.2.1 增氧機的使用 要保持水中溶氧的正常水平,除了要保持水中有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外,還要經常開動增氧機。6月份之后,定期使用增氧機,晴天中午2點鐘左右開增氧機1~2小時,以增加下層水的溶氧量;晚上在魚浮頭前開增氧機,不要在發現魚浮頭時才開,否則會嚴重影響魚的攝食與生長。
2.2.2 檢查與記錄 每半月檢查魚的生長情況,并隨機抽查鮰魚和團頭魴各30條,記數、稱重,計算出總存塘量、飼料系數、下階段的投飼率及投飼量。
2.2.3 魚病防治 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在魚病流行季節每20天用二氧化氯消毒水體一次,每20天投喂藥物1次(每40kg飼料添加鹽酸環丙沙星20g,氯化膽堿100g,嗎啉胍50g),連喂3~4天,主要防治暴發性出血病、腸炎病、潰瘍病、水霉病等疾病。斑點叉尾鮰魚種階段易被車輪蟲寄生,嚴重時可用適量的硫酸銅殺滅。
3 結果
2003年11月15日捕撈上市,收獲情況及飼料系數見表4,效益概算見表5。
表4 出塘情況表
放養對象 總產量(kg)出塘規格(g/尾)出塘尾數(尾) 成活率(%) 凈產量(kg) 飼料系數
斑點叉尾鮰 6960.0 655 10626 96.6 6465.0 吃食魚1.74
團頭魴 6889.6 562 12259 94.3 6200.6
銀育鯽魚 345.0 181 1906 95.3 325.0
白鰱 1514.6 583 2598 92.8 1425.0
花鰱 622.8 1597 390 97.4 606.4
表5 經濟效益概算表
投 入(元) 收入(元) 投入產出比
魚種費飼料費電費 租池費 藥費 其它費用 合計 產魚收入 凈收入 1:1.56
8821.6530306850 4000 1690 2000 76391.6 119634.2 43242.6
4 小結與討論
4.1 斑點叉尾鮰與團頭魴混養,對水質要求很高,整個飼養階段要保證水質“活、嫩、爽”,透明度一般要保持在30cm以上。在放養時,應加大白鰱的放養密度和花鰱及銀鯽的放養規格,這樣可降低養殖水體的肥度,同時,又可提高花鰱及銀鯽的出塘規格,增加其商品價值。
4.2 在混養過程中,團頭魴對多種藥物及溶氧較敏感,因此日常管理中應盡量少施藥物,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如敵百蟲等)更應慎用,對于其主要病害以預防為主,要勤換水,少潑灑藥物。
4.3 斑點叉尾鮰易被車輪蟲寄生,特別是苗種對車輪蟲非常敏感,容易造成大批量死亡,影響成活率。可采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劑量施用方法與家魚相同,同時,次日要防止浮游植物因硫酸銅的施用而大量死亡造成團頭魴缺氧浮頭。
4.4 在試驗過程中,捕撈時出現了團頭魴因斑點叉尾鮰的硬棘而受傷,結果影響了其商品價值。另外,若團頭魴與斑點叉尾鮰不能同時上市,受傷的團頭魴易被病菌感染,引發各種疾。ㄈ缢共、潰瘍病等)。建議捕撈之前,應聯系好購買商家,以便同時出塘,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王強云.池塘主養斑點叉尾鮰,農家致富,2003(9).26-26
[2]李淑賢. 斑點叉尾鮰池塘養殖技術,齊魯漁業,2003,20(6).30-30
[3]樂瑞源.水庫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成魚試驗,漁業致富指南,2003(2).46-46
[4]楊學芬,楊瑞斌.精養池團頭魴青魚混養技術,淡水漁業,2003,33(3).59-60
[5]洪順芳,周順達.池塘主養團頭魴高產技術,科學養魚,2003(2).14-14
【作者簡介】徐文彥(1972—),男,鄭州人,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畜牧工程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水產科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