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Cossoma,brachypomum Cuvier 1818)是一種生長快,適應性廣,肉質鮮美,品質高檔的池養食用魚。淡水白鯧的病害少,水溫在26℃以上時,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但在越冬期間和水溫在15~20℃時常出現下列幾種魚病,影響了養殖效率。現將其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白皮病
由白皮極毛桿菌或魚害粘球菌侵入受傷魚體引起,主要危害苗種,水溫在15~30℃左右易發此病,尤其是在越冬池。病魚體表鱗片脫落且有白斑,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常繼發水霉病,若不及時治療,將很快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有外傷的魚體容易感染該病,所以飼養時應注意小心操作,避免魚體皮膚損傷。當魚得病時可用(1)在越冬池四周及食場附近,用漂白粉掛袋,每袋裝漂白粉100g。(2)用漂白粉1ppm(含氯20%以上)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三天,治療效果顯著。(3)用山莨菪堿0.3ppm全池潑灑,效果較為顯著。(4)若繼發感染水霉病,則先全池潑灑2ppm的亞甲基藍治療水霉病,12小時后再使用治療白皮病的藥物。
二、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為魚害粘球菌,當池塘水質不潔,殘餌過多且腐敗時常引起此病。病魚癥狀是體表尤其是鰭條充血,鰓蓋上有空洞,鰓絲潰爛,食欲減退或不吃食。高溫季節極易發生,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1)發病季節,定期用漂白粉掛袋,每半個月用1ppm漂白粉全池潑灑一次以預防此病。(2)全池潑灑0.3ppm魚安或強氯精,每天一次,連用兩天,可見效。
三、水霉病
是由水霉菌引起的一種繼發性傳染病,多發生于越冬池中。外觀上可見病魚體表長出灰白色棉絮狀水霉菌絲,肌肉紅腫,腐爛,病魚游動緩慢,漂浮水面,食欲不振,最后死亡。有外傷的魚容易感染此病,所以魚種拉網、運輸放養等操作要細致,謹防魚體受傷。魚種放養時,用漂白粉或食鹽浸洗消毒。
防治方法:(1)用2%~3%的食鹽水浸洗5~6分鐘,或用1%食鹽水加醋數滴浸洗5分鐘,有較好療效。(2)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2ppm濃度,有一定療效。(3)保持良好水質,綠藻豐富,透明度20~30cm即使捕撈損傷體表,也不易得水霉病。
四、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病原主要是多子小瓜蟲。當水溫在15~20℃時容易發生該病。尤其在缺乏光照、餌料、水質惡劣的情況下最易流行。魚體感染初期,胸鰭、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分布,幾天后口腔和全身均布滿白點,魚體游動遲鈍,不攝食,最后呼吸困難而死亡。此病傳染速度快,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用1%食鹽水浸洗病魚60分鐘。(3)用1.5%的硫酸鎂和3.5%的食鹽水混合液浸洗病魚5分鐘。治療小瓜蟲病時,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銅或硫酸銅與硫酸鐵合劑,因為硫酸銅不僅不能殺滅小瓜蟲,反而刺激小瓜蟲形成胞囊而大量繁殖,加快病情惡化。
五、指環蟲病
由指環蟲寄生于鰓片而引起,病魚因鰓部受刺激而極度不安,或狂游水面,或急劇側游于水底,食欲不振,魚體消瘦而逐漸死亡。此病流行于春末夏初,適宜溫度為20~25℃左右。
防治方法:(1)用10~20ppm高錳酸鉀浸洗魚體30分鐘,可預防此病發生。(2)治療時可用30ppm的高錳酸鉀藥浴40分鐘。(3)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六、藥物中毒
淡水白鯧養殖中常用的藥物,如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等,很容易造成魚類中毒。因此在使用時,劑量必須準確,否則易造成損失。此外,淡水白鯧對敵百蟲十分敏感,不宜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