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牙鲆養殖業在我國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發展,牙鲆疾病日趨嚴重,成為制約養殖發展的主要障礙。在天然海域中,牙鲆由于密度小,餌料鮮活,發生疾病并導致大量死亡的情況很少見,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特別是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由于生活環境、養殖密度、餌料質量、管理狀況等因素,各種疾病發生率大大提高。下面總結一下牙鲆常見細菌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腹水病
病原 愛德華氏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0.5微米-3微米,具有運動性。
癥狀 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難以發現,給早期治療造成了困難。在病情的中后期,魚腹部膨脹,嚴重時由于腹內壓力過高使一部分腸道脫垂于肛門外。開腹后腹腔內有大量濃液狀腹水,但腸道內無腹水,色淡。肝和腎肥大并伴有出血癥狀。
流行 遲緩愛德華氏菌病是流行于淡水和海水魚類的一種常見細菌病。而海水魚類牙鲆的遲緩愛德華氏菌病已經成為海水人工養殖牙鲆危害較重的三大疾病之一。牙鲆從仔魚到成魚均有可能患病。
防治 勤換水,保持飼養環境清潔。由于此菌對各種抗生物質和合成抗菌劑具有感受性,可投喂抗菌素藥餌(土霉素0.4%-0.5%)適當地給予藥物治療還是有效的。
二、腹脹病
病原 溶藻弧菌。
癥狀 患病的仔魚胃囊膨大,有的甚至腹部膨脹破裂,整個胃囊膨出以至脫離魚體。稚魚浮在水面打轉,消化道內充滿氣泡或水樣的東西,很少有餌料。
流行 牙鲆人工育苗期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幾乎所有育苗池都發現過,多時每池有數百尾魚患病。
防治 早期發現異常魚,勤換水,保持水環境清潔,投喂鮮活餌料。為了預防疾病,一般都是進行定期投藥或藥浴。常用的藥物有土霉素、四環素、呋喃唑酮等。
三、腸道白濁病
病原 弧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菌體稍彎,兩端圓形,一端單鞭毛或多鞭毛,具運動性。
癥狀 仔魚不活潑,隨波逐流。隨著病情的發展,仔魚停止攝食,消化道萎縮,腹部下陷,空胃、空腸,明顯可見腸道白濁的癥狀。
流行 該病多發生在20日-30日齡變態期的仔魚(全長1厘米左右),水溫18℃-20.1℃,仔魚死亡率高達90%,有時3天-5天內全池魚幾乎全部死亡。我國在進行牙鲆人工育苗時,孵化18天的牙鲆也發現該病。
防治 以預防為主。保持飼養環境清潔,放養密度合理 。杜絕投喂帶病的生物餌料,輪蟲培養過程中必須用消毒水,搞好水質調節,定期藥浴。
四、鰻弧菌病
病原 鰻弧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0.5微米-2微米。
癥狀 病魚體色發黑,豎身游泳,脫鱗,體表潰瘍,消瘦,鰭膜破損,露出鰭軟條骨末端,鰭出血、糜爛。解剖后,除肝臟褪色外無其他顯著病變。
流行 主要侵害牙鲆稚魚,死亡率達50%以上。體長5厘米-20厘米稚魚,全年都可發生,特別是在4月-7月水溫上升期的早期發生。
防治 以預防為主。保持水質及飼養環境清潔,及時清除池底污物。因為水質及底質惡化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五、鏈球菌病
病原 鏈球菌屬一種,革蘭氏陽性的2個或數個菌相連成鏈狀的球菌,無運動性,β性溶血。
癥狀 病魚眼球白濁、充血、突出,鰓蓋軟條骨間膜充血發紅,上、下顎充血。解剖可發現腹腔內有積水,腸管發炎,肝臟出血。但多數病魚肉眼看不出顯著的病變。
流行 1981年在日本養殖牙鲆首次發現,是一種危害較大的疾病。發病季節多在夏季高水溫期。
防治 該菌對金霉素系抗生物質等顯示出高度感受性,故用藥餌投喂可以治療,但仍要以預防為主。加強水體交換,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降低放養密度,避免過量投餌,經常清除殘餌。
六、諾卡氏菌病
病原 卡帕奇諾卡氏菌(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分枝絲狀,無運動性。
癥狀 瀕死狀態的魚體表出現點狀白斑,形成小而隆起的膿皰,有時能看到口部腐爛的個體。但也有病魚的外表癥狀多種多樣而并不顯著的情況。解剖時脾臟和腎臟可看到白色節狀的病變,有時在鰓、心臟上也能發現白色結節。
流行 1984年9月-11月最初發生在日本養殖牙鲆的當齡魚中,病情發展緩慢,但是長期地、連續的死亡,累積死亡率達15%,是危害嚴重的疾病之一。
防治 預防措施是早發現病魚,及時清除,防止病情蔓延。藥物治療可用鏈霉素或氯霉素制成藥餌,按每公斤魚體重50毫克-60毫克連續投喂20天以上。
七、滑走細菌病
病原 海岸屈撓桿菌和屈撓桿菌屬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彎曲而長的桿菌,在固體物上能滑行。
癥狀 以背鰭、尾鰭等損壞、缺損,皮膚腐爛及壞死為主要癥狀,病重的個體皮膚呈潰瘍狀態,病輕的魚體表局部白化。其內臟的異常情況肉眼不能辨別。
流行 主要感染體長為3厘米-10厘米的稚魚,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 預防措施是防止高密度養殖,經常換水保持飼養環境的清潔。防止魚體受傷,早期發現病魚馬上隔離,防止其他魚群感染,隔離后部分癥狀輕的個體會自然痊愈。藥物治療可用磺胺藥或土霉素(50-100)×10-6藥浴1小時-3小時或口服藥餌。
八、牙鲆出血性敗血病
病原 變異微球菌(革蘭氏陽性菌),圓形或橢圓形,單個、成對排列成鏈,無鞭毛,不運動。
癥狀 瀕死的魚在池中焦躁不安,常游到水表面,翻身躍出又跌入水中,如此反復,不久即沉底死亡。病魚皮下大面積彌漫性出血,上下顎基部出血發紅,表皮局部灶性水腫、糜爛。解剖可見肝臟土黃色,胃空,腸道渾濁。
流行 1993年夏季在青島黃島地區養殖牙鲆(210克-775克),皮下大面積彌漫性出血,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 以預防為主。低密度養殖應保持良好的環境,養殖用水、餌料消毒后再入池,及時隔離病魚,用紅霉素浸洗或用青霉素注射治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