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流行情況
鱖魚尾孢蟲病是由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的尾孢蟲寄生于魚,鰓所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危害魚苗、魚種。 2001年此病在蘇南、蘇北鱖魚養殖的魚塘中都有發現。有的鱖魚池發病率與死亡率高達60%-70%。如放養前清塘不徹底、水體交換差、水質肥、水草少,發病率、死亡率則更高,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凸筆者對洪澤湖的成子湖幾家鱖魚養殖戶調查發現,該病主要在5-9月份發病,7-8月份病魚.死亡率高,11月份還發現病魚鰓上有胞囊,胞囊中的孢子成熟后,大胞囊壁內發生纖維素樣變,胞囊破裂、孢子釋放,最后大胞囊萎癟消失。
二、發病癥狀
尾孢蟲胞囊主要寄生于魚的鰓瓣和鰓弓上,胞囊呈扁圓形,似瘤狀,白色,由10多個小胞囊聚集在一起、周圍包有一層較薄的結締組織形成。胞囊寄生部位引起鰓組織局部充血或潰爛,有時整個鰓瓣上布滿胞囊,使鰓蓋閉合不全,鱖魚魚體瘦弱,發黑,繼而因呼吸困難缺氧而致死。
三、診斷
取出鱖魚鰓上胞囊內含物放在載玻片上,加少量水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大量充滿視野的尾孢蟲的孢體,形態呈紡錘形,前端尖狹,后端由殼片延伸成兩根等長的針狀尾部,即可確診。
四、綜合防治
目前,鱖魚尾孢蟲病無特效藥物治療,只能采取以下方法加以綜合預防:
1.池塘放養前要排盡水,清理過多的淤泥,有條件的塘口進行冬季曬塘。在鱖魚放養前10-12天,每畝用6.5千克漂白粉和100千克生石灰加水全池潑灑,這樣可殺滅淤泥中的孢子,以減少此病的發生。
2.池塘進行輪流放養。發病的池塘改養其它種類的魚,在流行地區可在其它魚類親魚池或成魚池中套養,每畝50-100尾。在購買鱖魚苗種時,要了解提供苗種的魚場發病情況,不能從發病的魚場購買魚種。這樣可減少發病機會,降低發病率。
3.購進的魚種要進行消毒,即每立方米水中用500克高錳酸鉀溶解,在水溫10-20℃時,浸洗20-30分鐘,具體浸洗時間根據魚的活動狀況而定,這樣可殺滅60%-70%的孢子。
4.鱖魚池應有適量的水草,水質保持清爽,6-9月份,每周排注水1-2次,每次20厘米左右,如能保持微流水則養殖效果更好。如排注水不大方便,增加餌料魚白鰱的放養量,以控制池水的肥度,同時適當降低鱖魚放養密度。每月定期用0.7克/米3的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夏天要在睛天下午用藥,第二天要及時適時量地換水注水,這樣也可降低感染率。(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