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浙江省臺州市大陳海區自2002年引入深水網箱(HDPE型)進行大黃魚養殖,由于其抗風浪性能好、養殖容量大、水流暢通等特
點,養出的大黃魚體形漂亮,口味接近野生大黃魚,市場售價達到50元/斤左右。目前整個大陳海區有123只深水網箱,隨著深水網箱養殖規模的擴大,大黃魚疾病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筆者在對大陳海區大黃魚深水網箱養殖進行了歷時三年的病害調查基礎上,就目前存在的主要疾病種類和死亡原
因作初步分析,并對防治方法提出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一、大黃魚深水網箱養殖中出現的主要疾病
1、細菌性體表潰瘍病
病原:主要為弧菌屬細菌,以繼發性感染為多。
癥狀:大黃魚皮膚有淤斑,褪色,體表癤瘡或潰爛,鰭條缺損,解剖病魚發現肝臟腫大呈淡黃色,腸道內有淡黃色粘液。病魚失去食欲,離群獨游,腹部朝上,打轉。
流行情況:是目前深水網箱養殖中最為常見的一類疾病,春夏秋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季為多。此病感染迅速,目前采用改善網箱養殖環境和及時投喂抗菌素類藥物加以控制,但會反復感染。
發病原因:①潮流、臺風等影響。目前深水抗風浪網箱多數放置在敞開式海域,養殖區域潮流過急,網衣漂流,導致魚體擦傷后繼發性細菌感染。②養殖管理不當引起。分箱、換網時操作不當、高溫季節運輸等原因導致魚體擦傷感染。
2、細菌性腸炎病
病原:主要為多種嗜水氣單胞菌。
病狀:病魚體表無明顯癥狀,常表現為肛門外突,紅腫,腸道充血、發炎,腸內沒有食物或在腸后段有少量食物,粘液較多;病魚食欲減退,部分魚帶有拖便,常離群獨游,進而消
瘦死亡。
流行情況:此病在整個養殖期都可能發生,高溫季節尤為多發。
發病原因:主要為投喂不新鮮的小雜魚所致,尤其是6-9月份禁漁期,常會因餌料缺乏,餌料質量不好而誘發此病。
防治措施:(1)不投喂變質餌料;(2)對投餌器具進行消毒;(3)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大蒜素進行預防;(4)發病后口服鹽酸黃連素藥餌(2-4克/公斤),療程3-5天。
3、大黃魚弧菌病:
病原:弧菌
癥狀:體表潰湯,肛門紅腫,肌肉腐爛,肝、脾、腎、腸充血,解剖發現,肝、腸上布有許多小白點。病魚不攝食,離群獨游,平衡失調。
流行情況:主要發生在8-11月之間,感染迅速,死亡率極高。最高時一天死亡上千尾。到12月份時,在水溫降低,該病會明顯減少。
發病原因:大黃魚體質下降時在外界如臺風等因素的刺激下,使大黃魚產生應激反應,致使弧菌病暴發。
防治措施:用復方新諾明治療,用藥量要達到餌料量的2.5%-3%,用藥期要4天以上,另外要結合潑灑生石灰、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劑。但發病后治療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大陳海區連續兩年發生該病,損失慘重。2002年8月上旬開始發病,初步診斷為腸炎病,用大蒜素拌餌投喂后,病情有所控制。9月10日受臺風“鳴蟬”影響,大黃魚病情發生變化,大
多數病魚以爛頭爛尾為主,伴有腸道充血、紅腫等癥狀,日平均死亡300-500尾,經寧波大學、浙江省淡水所等專家診斷后,確認為弧菌病,采用各種方法治療,效果并不太理想。至十二月,天氣轉冷,病魚逐漸減少。2003年9月,又發現該病,但加強了生產管理,從各環節做好防范措施,死亡數量明顯少于2002年。
4、其他非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
(1)臺風影響。浙江省是臺風多發省份,每次臺風過后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發病和死亡,臺風引起大浪沖擊網箱,網衣漂流,養殖水體嚴重減少,造成魚體機械性損傷或應激誘發死亡。要減少損失,必須在臺風前加固網箱,固定網衣,防止漂移;及時對養殖魚類進行分箱,降低密度,增加魚的活動空間。
(2)赤潮生物影響。由于海洋污染和海水的富營養化,沿海赤潮生物頻繁發生,直接影響了魚類生長。在赤潮發生時,要減少水面直接潑灑投喂,采用吊喂方法,減輕上層赤潮水對魚的影響。
(3)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引起越冬死亡。由于6-9月是魚類的快速生長期,又是禁漁期。因禁漁餌料缺乏,造成部分魚體質下降,進入秋冬季,大黃魚攝食量開始減少,一遇到冷空氣,體質差的魚容易凍死。所以在越冬前要對魚類進行強化培育以及將網箱遷移到受北風影響較小的海區,保證越冬成活率。
二、大黃魚深水網箱養殖的綜合防病措施
深水網箱養殖為敞開式水體養殖,每只網箱養殖水體均在1500立方米左右,一旦發病,很難控制,治療難度很大。因此要轉變觀念,加強生產管理,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采用
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發生和蔓延。
1、合理規劃和布局,做好網箱排列及固定工作。根據海區狀況及養殖容量的前期調查,合理放置網箱,對水下錨泊和網衣進行加固,防止漂移,能有效地減少養殖魚類擦傷。深水網箱的最大缺點就是網衣抗流性差。今年14號臺風襲擊臺州,有一組網箱采用大型水泥墜子加固網衣,臺風過后,養殖的大黃魚基本沒有損傷。
2、把好魚種放養關。選擇種質優良、體質健壯、無傷病、規格較大的種苗,消毒后放養,這對提高深水網箱養殖成活率,減少發病是至關重要的。
3、適時分養,控制放養密度。網箱養殖密度應根據魚的種類、規格、養殖條件而定,如放養密度過高,極易導致養殖環境變差,引發魚病,造成損失。在臺風和赤潮來臨之前,對網箱中的魚進行分箱,降低密度,能有效地減少災害損失。
4、加強生產管理。在養殖過程中,強化管理意識,為養殖魚類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1)合理投喂。投喂新鮮、優質的飼料,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免疫多糖等,以提高魚體抗病力。在進入秋季時,投喂優質餌料,強化培育,保證大黃魚順利過冬。(2)定期更換網衣,保持網箱內的水流暢通和良好的水質環境,在換網操作過程中要小心,以防魚體擦傷;(3)平時注意觀察魚攝食、活動、生長情況,及早發現病魚,及時處理;(4)對死魚、養殖廢棄物等必須拿到陸地上填埋處理,以減少環境污染,防止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和傳播。只有良好的生產管理才能減少魚體發病,提高養殖成活率。(摘自魚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