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加州鱸,學名叫大口黑鱸,在分類學上隸屬鱸形目、太陽魚科、黑鱸屬,是一種優質淡水魚類。加州鱸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病害少、易起捕等優點。該魚肉嫩味美,已成為宴席名菜。產品價格較高,銷路較好,還供出口,在廣東等省已作為池塘養殖的重要品種,養殖勢頭正趨向發展。
(一)品種來源
加州鱸原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之中,主產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于受世界眾多的游釣者的喜愛,加州鱸在20世紀中期被廣泛引到世界各地放養。70年代被引入我國臺灣省。1983年引入大陸,在深圳、惠州、佛山等市試養,并于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魚苗被引種到全國各地養殖,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它可以單養,也可以與“四大家魚”混養,屬溫水性魚類,全國各地均可以推廣養殖。
(二)特征特性
加州鱸體側扁,背肉稍厚,呈紡錘形;體披細鱗,頭骨背面較平坦,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內側布滿鋸齒狀角質化突起;口大,具絨毛狀細齒,銳利。其食道和腸粗短,胃發達。體色為淡金黃帶黑色;頭部、背部散布密集黑色斑,黑斑排列呈帶狀,從吻端開始直至尾鰭基部;鰓蓋上有三條黑斑呈放射狀排列。
在自然環境中,加州鱸喜棲息于沙質或沙泥質且混濁度低的靜水環境中,尤喜集群活動于清澈的緩流水中。現經人工養殖馴化,已能適應稍為肥沃的水質。在池塘中活動于中下水層,常藏身于植物叢中,有占地習性。要求水中溶氧1.5毫克/升以上,比鱖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溫范圍廣,在水溫1―36℃范圍內均能生存,10℃以上開始攝食,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
加州鱸是肉食性魚類,掠食性強,食量大,喜捕食小魚蝦、水生昆蟲等。人工養殖可投喂切碎的小雜魚,經人工馴食后也可投喂配合顆粒飼料。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養一年可長成體重500克的商品魚,大的可達1000克,第二年體重可達1500克。目前發現的最大個體重9.7千克。其性成熟一般為兩齡魚,每年2―7月產卵,4月為盛產期。繁殖適宜水溫為18―26℃,20―24℃是最佳溫度。一年多次產卵,每次產卵約 0.2―1萬粒。產卵前,雄魚在池底筑巢,并引雌魚進巢,以頭部碰觸雌魚腹部,促進發情。當發情到達高潮時,雄雌魚腹部互相緊貼,雌魚身體急促顫動排卵,雄魚立即射精。受精卵粘附在魚巢上,由雄魚守護,直至孵出魚苗。
(三)苗種繁育
加州鱸可以在養殖水體中自然產卵,也可以進行人工繁殖。每年收獲成魚時,挑選一些體質好,個體大,兩齡以上的加州鱸作為預備親魚。在繁殖前1―2個月放進專池進行強化培育,如池中小魚蝦不足,需加喂飼料,適時加入新水,促進性腺發育。到了產卵期,再把成熟的親魚轉入產卵池,一般2―3平方米放一組親魚。在產卵池的四周分放一些木制產卵箱,箱內鋪上10厘米厚的干凈卵石,讓雄魚在箱內利用石礫筑巢,引雌魚進巢產卵。受精卵再轉入孵化池孵化,在22―24℃時受精卵約經32小時孵出魚苗。剛出膜的魚苗半透明,長約0.7厘米,集群游動。出膜后第三天,卵黃被吸收完,可開始攝食小球藻、輪蟲等,以后攝食小型技角類、撓足類等浮游動物。待魚苗出膜至能自行游動時,才能移走產卵箱。
魚苗須專池進行培育。長至體長3―4厘米約用1個月左右時間。一般苗池水深0.8―1米,每畝放魚苗3―5萬尾,同池放養的魚苗必須是同時孵化的,以保持規格基本一致,防止大吃小。投喂的飼料主要是輪蟲、水蚤等,長大些后投喂紅蟲及人工飼料。
魚種培育時,池塘水位保持1-1.5米,投喂人工配制的飼料,如絞碎的鮮魚漿拌混其他飼料,每天投喂三次。經過50天左右培育,魚種規格可達到10厘米以上,再轉入成魚池塘中飼養。
(四)成魚飼養
1、池塘主養:池塘面積1―2畝,水深1.5米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通風透光,底質為土壤。最好能配備增氧機。每畝水面放養加州鱸魚種2000尾左右,條件好的可加大密度,同時適當放養鰱、鳙、鳊、草魚等,以清除飼料殘渣,控制浮游生物生長,調節水質。魚種放養后不能馬上適應環境,不會立即吃食,需停食2―3天后,再開始馴食。先用動物飼料馴食一周后,再逐漸改喂配合飼料。配合飼料要求含粗蛋白45―50%,可使用鰻魚飼料,或用低質魚肉漿混入適量豆餅、玉米粉等作飼料。每天于上午、下午各投飼一次,當水溫在20―25℃時,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0―15%。
2、小池精養:面積以50―100平方米為宜,土地或水泥池均可,池底質以土壤為好。要在魚池相對處設置排、灌水口,以便充水時能產生微流。魚種一般每平方米放養30―40尾,同池放養的規格要求一致。投喂的飼料要求與池塘主養鱸魚的相同,但投喂的次數要增加,沖水要勤,由于密度大,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使溶氧滿足魚體的需要。
3、魚塘混養:在放養常規品種的池塘中,適量混養加州鱸,能以塘池中野雜小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在不增加飼料情況下,增加了優質品種產量。一般每畝放養30―40尾,到年終可以收獲加州鱸15―20千克。如果池塘野雜魚多,可適當加大放養量,產量更高。
4、成魚收獲:加州鱸活體銷售,價格較高,受銷費者歡迎。因此在捕撈和運輸過程中,盡量提高成活率。捕撈時先降低水位,再用網慢拉起捕,并將魚在水池中暫養1―2天,排盡肚內食物,再運銷。運輸時將水溫降低,用帶水桶裝或充氧袋裝均可。運輸時的水溫最好為17―18℃。長途運輸時應準備些冰塊,放入小塑料袋中,置于容器旁,以降低并穩定水溫,減少因溫度升高而死魚。
(五)魚病防治
加州鱸魚對疾病抵抗力較強,養殖時較少患病。但有時飼養不當,也有魚病發生。常見的魚病及防治方法有:
1、水霉病。主要是由于魚體受傷或鱗片脫落時,水溫降低水霉病的感染而發生。患病部位有棉絲狀白色絨毛,病魚食欲不振,終至死亡。
治療方法:平時定期用0.1克/立方濃度強氯精進行消毒。發病的魚體用 2-3%的食鹽溶液消毒,每天1次,在水溫20℃時,每次15―20分鐘,水溫越高,時間越短,水溫低需時間就稍長,連續3―4天,即可治愈。
2、針蟲病。由于針蟲寄生而引起。寄生部位主要是背鰭或腹鰭基部尾端,患部常伴有淤血,病魚食欲稍差。
治療方法:將病魚捕起,把針蟲撥去,用藥物消毒傷口。加速換水,可以防止此病蔓延。
3、失明癥。病魚眼睛變白而混濁,致使失去視力而無法攝食,最后死亡。
致病原因主要是捕魚時眼睛受傷,所以操作時就該小心,防止眼睛受到傷害。
4、屈骨病。魚體脊椎骨發生異常而彎曲。發生原因尚不明,可能是孵化時分裂異常所致。暫無治療方法。此種形態的魚生長頗慢,所以不宜養殖,放養時應剔除。
(六)食用加工
加州鱸魚肉質堅實,味美清香;容易暫養,適宜活體上市;它和其他鱸魚一樣有很多種加工食用方法,能做多道名菜佳肴。以下介紹兩種常見菜式:
1、清蒸鱸魚
用料:鱸魚一尾,約750克重,五花肉25克,玉蘭片、冬菇、火腿、料酒各15克,大湯300克,味精、精鹽、蔥、姜、花椒、明油適量。
做法:先將魚去鱗、鰓、內臟、洗凈,再將魚身兩側每隔1厘米切斜直花刀,配料切絲。再將魚用沸水沖燙,以除腥 味,撈出裝碟盤內,并將配料和蔥、姜相間擺在魚身上,上碟蒸約15分鐘后取出。最后將大湯入鍋中加熱至沸,清除浮沫,用味精和鹽調好口味,加明油,澆到魚身上即可食用。
特點:白色,味道清鮮可口。
2、大湯鱸魚
用料:加州鱸魚一尾(500克左右),五花肉50克,雪里紅25克,冬菇、玉蘭片、料酒各15克,生油60克,醬油20克,清湯300克,蔥段、姜片、花椒、椒油適量。
做法:先去魚鱗、鰓、內臟,洗凈,在魚身兩側剞上斜直刀。雪里紅切末,玉蘭片切成長3厘米、厚3毫米的片。五花肉每隔3毫米剞直刀,再頂刀切成3毫米的片。將魚身抹上醬油,放入八九成滾油中炸至金黃,撈起,起油,加湯后把魚放入燜至湯剩200克,加入蔥段、姜片、花椒、椒油,即可食用。
特點:色金紅、味清鮮。
附(一):花鱸
花鱸又稱青鱸、鱸魚,隸屬鱸形目、脂科。花鱸肉質堅實、潔白細嫩,味道清香,還有藥用價值,鰓有化痰止咳功效,肉能促進手術后的傷口生肌愈合,人們常把花鱸視為滋補品。
花鱸在珠江三角洲的江河中,是漁民的捕撈對象之一,也可以進行人工養殖。其魚苗可于每年2―3月在沿海捕撈,沿海魚 養殖也能天然納苗。捕到的花鱸魚苗首先在池塘中密集培育,以浮游生物作為飼料,也可投喂紅蟲和其他水蚤等活餌料。當魚苗長到體長7―8厘米時,食性開始轉變,可適量投喂小魚蝦。到體長10厘米時,就可進入成魚養殖階段。
花鱸可在成魚塘中與家魚混養,也可以單養。混養時每畝成魚塘可放花鱸魚種20―50尾,以池塘中的野雜魚蝦為食,到年底,花鱸體重能長到0.5千克的上市規格。單養時每畝池塘放養花鱸魚種1000尾左右,以投喂小雜魚作飼料,產量每畝可達500千克,經濟效益可觀。
附(二):尖吻鱸
尖吻鱸俗稱金目鱸、盲魚曹,也隸屬鱸形目、脂科。尖吻鱸肉鮮味美,是優質高檔水產品之一,國際市場銷路好,價格高。
尖吻鱸個體較大,體形呈橢園形,稍側扁。頭扁平,上部輪廓微凹。口裂微斜,上下頜骨延至眼眶后緣之下。犁骨、腭骨上有絨毛齒,鰓蓋骨上有鋸狀齒。兩背鰭在基部相連,腹鰭園,呈扇形。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可進入江河淡水中生活。它是一種極為兇猛的魚類,以其他魚、蝦、蝸牛、蠕蟲等為食。尖吻鱸在河口水域中產卵,卵和魚苗在潮汐的推動下,逆流而上進入沼澤地。苗種可天然采捕,0.5-1厘米長的魚苗均呈深褐色,散布有黃斑點;2厘米長的魚苗有一條褐色帶在魚體上部從咀末端一直延到背鰭,體側為黃褐色,并有45條深灰色帶,隨著魚體長大,這些標志便逐漸消失。尖吻鱸的養殖正在亞洲逐步展開。廣東省于1985年開始引進泰國的尖吻鱸魚苗進行養殖,現已推廣到沿海地區,成為咸淡水池塘和網箱養殖的重要對象。近年來又逐漸將尖吻鱸魚苗淡化,在純淡水池塘中放養,生長速度更快。
尖吻鱸屬暖水性魚類,要求飼養期間水溫在18℃以上,12℃以下就會被凍死。人工飼養,放養體長6―7厘米魚種,飼養半年可達500―1000克的上市規格。所以目前南方多是4月放養,至9月開始上市,達不到規格的則要放入越冬池過冬。也可采用種苗越冬的方法,翌年放養大規格魚種,飼養后提早上市。
附(三):大眼獅鱸
大眼獅鱸,又名黃鱸或白眼鱸,屬鱸形目,鱸科,獅鱸屬。原產于加拿大和美國東部,是北美優質的游釣和養殖魚類。它生長速度快,池塘套養和大水面放流效果好,適合于我國北部地區養殖,在哈爾濱地區池塘套養當年魚體長達20.5―25厘米,體重83.3―190克。
大眼獅鱸體為梭形,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頜、梨骨及上腭具細齒。背鰭前部分是硬刺,后部分是軟條,尾鰭正尾型,分叉較深。背部及體側為青黃色,具黑色條紋,腹部為淺黃色。其眼徑大,為1.5厘米左右,有一種特殊的感光物質,眼球呈銀白色。它適溫較廣,生存水溫為0―30℃,冬季可以攝食,在北美被稱為涼水魚,是冬釣的優質魚類。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PH值在6―9范圍均能正常生長。其食性為肉食性,2厘米以上開始食性轉化,以攝食小型魚類為主,成魚甚至可攝食蛙類、老鼠等。在北緯50。,大眼獅鱸雌魚5―6齡性成熟,雄魚4―5齡性成熟,屬一次性產卵類型,卵為粘性。受精卵脫粘后在10―17℃水溫下孵化,經10―15天孵出魚苗。
大眼獅鱸肉質鮮美,色澤好看;養殖條件要求不高,比鱖魚好養;冬季可以攝食,很適宜我國北方地區養殖,更能適合于冬季游釣業的需要,在南方生長速度更快。所以它在我國有較廣闊的推廣前景。
附(四):梭鱸
梭鱸,俗稱十道黑,屬鱸形目,鱸科,梭鱸屬。它適溫廣、生長快、肉味鮮美。加工簡便、無肌間刺、蛋白質含量高,是鱸科的重要高檔經濟魚類。
梭鱸體呈梭形。頭小,吻尖,口前位,上下頜均有尖齒。鰓蓋平滑或僅在上部覆蓋著鱗片,前鰓蓋骨有4―5個細小突棘,第三鍶蓋骨具隆起的皮腔褶。魚體有黑色條斑。
在自然環境中,梭鱸多棲息于淡水水域或海水中的淡化水域,喜歡在水質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溶氧量較高的地方生活。為中下層魚類,生存溫度為0―31℃,水中PH值以7.4―8.2為佳。在湖泊或河流中,它多以小雜魚為食。其魚苗的開口餌料是輪蟲、無節幼體等,以后逐漸轉為攝食大型蚤類、水蚯蚓、水生昆蟲和小魚苗,處于饑餓狀態下的梭鱸魚苗可吞食占自身體長2/3的同類小型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魚種專池或在成魚池中套養,出塘規格為尾重50―150克。第二年可達350―750克,第三年可達1―2千克。
梭鱸的性成熟年齡雌性為3―5齡,雄性為2―4齡。繁殖水溫為8―14℃。尾重1―2千克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8―12萬粒,尾重3.5―4.5千克的雌親魚懷卵量為40―60萬粒,相對懷卵量每千克為8―15萬粒。繁殖季節雄魚用鰭和身體將雜草、碎石等物集中,圍成直徑相當于體長2倍的產卵巢,然后將雌魚趕進魚巢進行繁殖,產卵后雌魚離去,雄魚護巢,并用鰭條不斷地扇動形成水流,以保持魚巢清潔和增加溶氧,趕走接近魚巢的敵害。剛孵出的魚苗體長3.5―4.5毫米。身體細弱透明,尾部長于軀干。體長達3.5厘米時,身體全部披鱗片,出現梭鱸成魚特有的典型黑色條斑。
梭鱸原分布于咸海、黑海、里海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中。經廣泛移植,現已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淡水增養殖對象。1992年我國人工繁殖梭鱸獲得成功,并將魚苗擴大到不少省市養殖和研究。人們預測,梭鱸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有望成為淡水養殖新品種。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