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雜色蛤,俗稱花蛤,是福建省的四大貝類之一。近幾年,南方蝦塘混養花蛤和北方海區底播花蛤的發展促進了花蛤人工育苗技術的研究和完善。雖然北方現已突破花蛤室內人工育苗高產技術,但目前花蛤苗主要產量還是南方土池培育的,且由于市場需求導致南方花蛤的育苗時間已提前至9月份。現將成功培育花蛤苗的經驗介紹如下。
1 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2.67公頃,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大、小潮均能進水,水源利用自然納潮進水,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塘內最大蓄水深度2.0m,最小深度處1.0m,蝦塘底質為沙泥質底。配有4個方形單胞藻培養池,共20平方米。
2 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2.1 安裝網閘 在進水陡閘安裝錐形網閘,一般用目徑1mm的聚乙烯網。
2.2 清池 育苗前一個月開始進行。先放干池水,用抽泥漿機沖洗干凈池底,再潑撒生石灰,曝曬幾天后翻耕平整灘面,然后鋪沙,厚度約10cm,再撒上漂白粉消毒。
2.3 培養單胞藻 催產前一周,餌料培養池分別接種云霄微型藻和扁藻進行擴種培養,使餌料生物在親貝催產時達到繁殖高峰期。
3 親貝的選用和催產
9月份,當海水溫度降至25℃時,這時親貝性腺發育飽滿,購進親貝,選在大潮水期間、風力3~5級時開始催產。所用親貝包括兩種規格,一種是100~140粒/kg的二齡貝,平均用量375kg/公頃,將之均勻鋪到網片上(網片固定在催產架上)。催產完成后將其連同網片一同取出。另一種是350~400粒/kg的一齡貝,平均用量750kg/公頃,將它們均勻播種到兩閘門之間的灘地,直到第二年再收獲。
在催產前2d,要納水洗池2~3遍。催產采用流水刺激的方法,即在漲潮時,打開閘門,讓水自然流入池內,刺激親貝排放精卵。若親貝成熟度好,一般當日或次日即可排放。催產期間時常通過“望聞看”來檢查精卵的排放情況。望即看水的顏色,當精卵排放后,水面全呈現明顯的白色,同時在下風處水面有白色泡沫堆積;聞即在下風處聞空氣中有無精卵散發出的特有氣味;看即取水樣在顯微鏡下檢查,看水中有無精卵。一發現有精卵排放,要立即停止往外排水,這時可逐漸加水至0.3m左右。
4 浮游幼蟲培育
4.1 幼蟲密度 0.5~1.0個/平方厘米。
4.2 餌料培養 親蛤排放精卵后,立即將餌料培養池中培養的單胞藻作為補充餌料排入池中,并施復合肥0.5~1.0g/立方米,使這些餌料快速生長繁殖,成為水中優勢種。之后,根據水色情況隔3~5d施肥一次。
4.3 添、換水 根據浮游幼蟲的發育速度,掌握在水位加滿時(1.5m左右),幼蟲已發育到殼頂后期或變態期。這樣每日可適當地添水6~15cm。幼蟲下沉附著約需3~4d,待幼蟲基本附著后開始換水,日換水量10~15cm,依池水中餌料情況而定。換水前應檢查潮水,潮水不好時盡量不換水。
4.4 日常觀察 檢測池水的理化因子、幼蟲的發育和數量情況、水中的餌料生物數量和敵害生物情況以及閘門和濾網情況。當幼蟲開始附著的時候,在土池中選點放置罐頭瓶,以備檢查幼蟲的附著情況及日后稚貝的生長發育情況。
5 稚貝培育
經過7~11d的培育,幼蟲附著為稚貝,要加強管理。
5.1 水的管理 幼蟲全部附著后,日換水量從
10cm逐漸遞增至總水量的1/3,水深始終控制在1.5厘米左右,這樣既補充了天然餌料生物,保持了清新的水質,同時也有利于底棲藻類的繁殖。
5.2 餌料培養 稚貝培育期間,餌料需求量大增,要根據水色及天氣情況及時施肥,使水色保持在黃綠色至黃褐色之間。
5.3 清除敵害 稚貝培育期長,敵害較多,要經常清除魚蟹、青苔等敵害。
5.4 觀察 除了繼續進行幼蟲培育期間的各項觀察內容外,每隔幾天要取出罐頭瓶,觀察稚貝的生長發育情況。
6 移苗
從受精卵發育到1~2mm的商品苗,需個月時間,當蛤苗長到0.5~1cm后,排干池水,用刮板取0.5cm厚的表層泥沙,裝于網袋中,運到海區繼續養殖。
7 問題及建議
7.1 池塘清淤鋪沙是育苗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許多育苗場為了省事,對此不重視,導致失敗。
7.2 適口餌料的豐歉直接影響到花蛤苗的產量。有的育苗場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上馬,甚至沒有專門的餌料培育池又難以購進足量合格的單胞藻作為基礎餌料的種源,餌料嚴重不足,產量極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