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倒刺鲃(鋸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隸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倒刺鲃屬,地方名青竹鯉、竹柏鯉、竹包,是珠江水系優質經濟魚類。其個體大,生長速度較快,食性雜,肉質潔白,肉味鮮美,是一個很有推廣養殖前途的新品種。目前有關倒刺鈀的報道很少,為了讓大家對該魚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作者對該魚的生物學特性扼要報道如下。
1、形態特征
倒刺鲃身體長形、側扁,中部稍高。吻圓鈍,口前位,口裂呈馬蹄形;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寬。須2對,上頜須向后延伸超過眼前緣,下頜須伸至眼后緣;鰓孔中等大,鰓蓋膜在峽部相連;體披大圓鱗,胸部鱗較小。側線完全,中部彎曲度較大。背鰭有硬刺,其基部前方有一根平臥側刺。腹鰭起點與背鰭起點幾乎一致,向后伸不達肛門;臀鰭末端幾乎伸達尾鰭基部;尾鰭分叉。近尾鰭基部具一黑斑,幼魚較明顯。鰓耙10-11,下咽齒3行,其排列:2,3,5/5,3,2。側線鱗26-30。背鰭Ⅳ-9,胸鰭1-15-16,腹鰭1-8-9,臀鰭3-5。體背灰黑色,體側深綠帶灰褐,腹面淺灰白,各鰭條及鰓蓋呈淺粉紅色,雄魚體側前中部呈淺粉紅色,體背青灰色,體側上部淺灰,下部稍淺黃,腹面淺黃,胸、腹、臀鰭淺黃色。
2、生活習性
在池養養殖條件下,倒刺鲃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晴天有時可在水面集群集游動。
3、生長
倒刺紀個體比較大,在江河可捕到體重超過6千克的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生長比較快。1齡魚種在一般魚塘混養情況下(密度1500尾/公頃),飼養一年可凈增重0.65千克。平均體重9-10克的魚種在水泥池培育48天(密度9萬尾/公頃、水深0.8米),平均個體重可達64-70克;再培育40天,個體平均重可達94-105克。
4、食性
據作者對該魚食性進行初步分析,體長9-10厘米以下的幼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輪蟲、撓足類、枝角類等),也食少量綠藻類。成魚多攝食動物性食物(水生昆蟲和小型軟體動物等),也食部分植物性食物(高等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倒刺鲃喜食各類商品飼料,食量較大。
5、繁殖特性
5.1 性成熟最小年齡和懷卵量
倒刺紀性成熟最小年齡雄魚3齡、雌魚4齡。解剖觀察,性腺成熟系數為雄魚1.8%-2.3%、雌魚9.8%-11.2%;懷卵量為12000-20000粒/千克體重。
5.2 雌、雄魚性征
性成熟的雄魚臀鰭具“珠星”,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鰓蓋和體側呈淺粉紅色,腹部一般不膨大,輕壓腹部生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易散開;雌魚臀鰭不具“珠星”,腹部膨大,生殖孔微紅。
5.3 產卵特性
倒刺鈀的生殖季節為4-6月,產浮性卵。但據作者對倒刺鈀進行人工繁殖發現,該魚的產卵季節可為4月-9月(在廣東地區),屬分批產卵類型魚,雌魚注射催產劑一定時間后,一部分成熟卵離巢,輕壓腹部,卵子便會順暢流出。親魚放回產卵池經數小時后再檢查,又有一部分卵子成熟離巢。
成熟卵子呈桔黃色,較大。剛產出的卵具有強的粘性。隨著受精卵的發育,其粘性逐漸減退。當胚胎發育到4-8細胞時,其粘性基本消失。這一特性與鯉科魚類成熟卵子明顯不同。(摘自內陸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