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利用稗草淹青養殖泥鰍,即在池底種植稗草,這樣既能使稗草淹青養泥鰍,又能改善池底底質,是一種花工少,成本低的生態養鰍新模式。現將該項技術介紹如下:
1、稗草種植。5--7月份均可播種。播時排干池水,將稗草籽均勻撒在池底淤泥上,然后用木板將池底泥輕輕刮一下,使稗草籽人土,每畝用種量5公斤左右,播后保持泥土濕潤。如雨后池底積水,應開淺溝排水,防止積水淹沒幼芽。稗草拔草后,可保持淺水。
2、稗草淹青。每畝池塘施豬、牛糞100公斤或堆肥150公斤作基肥。基肥施后在泥鰍放養前10天,每畝用生石灰15--25公斤消毒殺菌。深水區稗草灌水淹青3天后,因稗草大量腐爛,水色變為黑褐色。待淹青10天后,以深水區池水轉為茶褐色為好。此時水質相對趨于穩定,并有大量浮游生物繁殖,即可投放泥鰍種苗,淺水區稗草,以供泥鰍遮蔭和棲息。
3、鰍種放養。放養前,先將鰍苗用3%一4%食鹽水浸泡5—10分鐘。3--5厘米長的鰍苗,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40--50尾。
4、日常管理。①施肥培餌:深水區稗草淹青后,稗草腐爛,大量的有機質可以直接作為鰍餌,開始頭一個月以施肥培餌為主,每日每畝施充分發酵的堆肥或豬、牛糞20---30公斤全池潑灑。保持池水透明度在15--2喱米,水色以黃綠色為好。②餌料投喂:稗草淹青養鰍生產過程中,在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的同時,還有人工投餌。餌料主要有魚粉、動物內臟、豬血粉、蠶蛹粉等動物性餌料,以及米糠、豆餅、麥麩、醬巢等植物性餌料,配合餌料由50%小麥粉、20%豆餅粉、10%米糠粉、10%魚粉或蠶蛹粉、7%血粉、3%酵母粉組成。配合餌料加水捏成軟塊狀投入沉于水中的食臺上。要根據季節和溫度調整動、植物性餌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溫在20℃以下時,植物性餌料應占總量的60%-70%;水溫在23℃-28℃時,植物性餌料應占30%--40%。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時投喂全天餌料量的70%,下午1—2時投喂30%。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應少投或停食。③水質管理:水質要求“肥、活、爽”,溶氧量每升3毫克以上pH值7.5左右,通常情況下,5—7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30---40厘米。發現水質惡化要及時換水。④巡塘檢查:經常巡塘,維護好進、排水口攔魚設施,以防逃鰍。⑤病害防治:為預防鰍病發生,在保證餌料數量和質量的同時,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池塘。一旦發現腸炎病,可在10公斤餌料中拌入20毫克土霉素,每日投喂2次,連喂3-5天。如發現赤鰭病,可用0.1/10000濃度的四環素藥液浸洗鰍體1—2小時或用0.2/10000濃度的土霉素藥浴24小時。如發現水霉病,可用4%的食鹽水浸洗病鰍5—10分鐘,或用4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洗20-30分鐘如發現寄生蟲病,可用0.7ppmg[酸銅和硫酸亞鐵(二者5:2)全池遍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