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養殖池的建造。
黃鱔池應選擇在向陽避風、接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源不被農藥污染,日常管理方便的地方。黃鱔養殖池的規格一般以10m2大小為宜。黃鱔有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習性,餌料不足時,會互相殘食,因此,鱔池不能造得太長。如有條件,應多建幾個池,以便分級飼養,提高效益。
池深一般為1m,長寬可根據地形條件而定,將池壁和池底夯實,再用水泥漿抹光,也可用磚砌鉤縫,做到既不滲水,又不會被黃鱔打洞穿孔而漏水。
池壁頂上做成向內伸出1Ocm的檐,使壁頂呈“廠”形,以防黃鱔沿池壁向上竄出或用尾鉤墻外逃。在距池頂15cm處開一個10x20cm的溢水孔,并用鐵絲網罩住防逃,供暴雨時池水上漲排水用。池底筑若干條土埂,土埂高40cm,寬60---70cm。供黃鱔打洞藏身,兩條土埂間隔50cm,以利黃鱔外出覓食。
二、飼養管理。
選擇無損傷、背部呈深黃并帶有褐色斑紋,每條重25g以上的幼鱔作種苗放養后成活率高,生長快。放養時應按大小分級,分別放養.使同一池中的種苗大小均勻,切忌大小混養,每m2-般放養50--60條。飼養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每m2可增至80--100條。
黃鱔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因其越冬后體內營養消耗多,此時需大量攝食,食量大,食性廣,便于馴化;因放養
早,可有足夠的生長期。只要飼料充足,水質良好,到12月份捕獲時,大的可達150---200g,平均每尾可長到70---1OOg。
黃鱔的生長適于溫度為15--30℃,水溫10℃以下時在洞中冬眠;15℃以上時,出洞找食;35℃以上時,在深洞中納涼,少出洞外,5--9月份是黃鱔的攝食生長盛期。這期間應投喂小魚、小蝦、蚯蚓、河蚌等餌料。初投食可在每日傍晚進行,以后逐日提早,直至固定在每日下午4時投餌,投食量為鱔魚體重的6%一8%。投食量要避免忽多忽少,投喂過多,吃剩的食物腐爛發臭,影響池內水質;過少,則因吃不飽而導致互相殘食,應以次日晨略剩少量食物為度。
黃鱔對養殖水域的要求較高,水質要求要肥、活、爽,含氧量充足。黃鱔除主要用鰓呼吸外還能用咽腔和皮膚進行呼吸。當水中溶氧不足時,常將頭伸出水面透氣,呼吸空氣中的氧,因此應經常換新水,保持池水清新。
黃鱔的抗病能力很強一般不會患病,但在養殖期間可發現鱔體背部出現黃豆或蠶頭大小的梅花斑狀病癥。為防治這種病,可在池內養幾只癩蛤蟆,其身上分泌物“蟾酥”具有防治此病的功效。如池內黃鱔已患此病,可取1--2只癩蛤蟆,將皮剝過頭部,系上繩子,在池水中拖幾趟,一般1—2天內即能將病治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