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福建省建甌市池塘主養草魚技術始于明代萬歷四十年間,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輪捕套養技術,即“一次放養,多次輪捕,捕大留小,套養魚種”的方式,就是漁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高產高效適用方法。據統計,2003年度,全市池塘養殖面積1273h㎡,產量9179噸,畝均單產480.7kg。特別是城郊池塘養殖面積132h㎡,產量1373.1噸,畝均單產690kg,達到我省先
進水平,同時還涌現了一批畝產噸魚以上的示范池塘。現將其主要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一次放養,放足魚種。①放養時間:堅持早收魚早放養。每年十一月干塘收魚,十二月清整池塘,元旦前后開始放養魚種,一月底結束。②放養形式:以草魚為主體魚,多品種
多規格混養。主體魚混養,以一齡草魚為主,配養二齡老口魚的方式。③放養量:畝產250kg塘按計劃產量十分之一計算。畝產400kg塘按計劃產量六分之一計算。畝產500kg以上塘按計劃產量五分之一計算。
2、多次輪捕,捕大留小。一般全年輪捕7-8次,隨著魚體生長,按季節分批進行扦捕,將長到食用規格的大魚捕出,及時調整池塘負載量。5月份就開始輪捕二齡魚,3-6月份每隔20-30天輪捕一次,將長到1kg以上的二齡魚陸續捕撈上市。7月份將0.5kg以上的鰱鳙魚和1kg以上的二齡魚全部捕出。8-10月份,捕起達到商品規格的草魚、鰱鳙魚和羅非魚等。羅非魚用扳罾誘捕,輪捕操作要輕快,避免擦傷未達到上市規格的魚類。
3、套養魚苗,合理密養。在輪捕的過程中,按季節和需要,補入一部分魚苗,增加復養指數,使池塘始終保持合理的密度,充分利用水體。一是套養尼羅羅非魚苗,增加底層魚產量。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每畝增產50-60kg,較差的也可以增產30-40kg。草魚為主的池塘,套養的尼羅羅非魚主食有機碎屑和浮游生物,還可起到“清潔工”作用,池塘衛生和水質清爽,使草魚不易生病。①投苗時間:一般到5月上旬水溫18℃左右,此時開始投苗。為延長生長期,最遲在7月上旬要完成投苗。②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掌握放養密度,一般每畝套養投放量為1.5cm左右的夏花苗1000尾左右。池塘較深、淤泥厚、水較肥可適當多投,反之應少投。二是套養家魚鰱鳙和草魚夏花,為第二年養魚自育大規格魚種。成魚塘同時擔負培育大規格魚種的任務。套養鰱鳙和草魚夏花一般在7月份進行。7月初輪捕后,育肥池水,每畝套養大規格夏花1000-1500尾,草魚和鰱鳙魚的比例為7:3。干塘收魚時,可獲得12-15cm的大規格魚種。
實踐證明,輪捕套養技術與舊式一年一造養魚對比,好處多很。第一,在整個飼養期間,池魚始終保持合理的密度,克服了舊式養魚前期密度小浪費水體,后期密度大抑制生長和容易發生魚病的問題。第二,輪捕輪放既可使淡水魚均衡上市,保證市場鮮魚供應,又能使漁農有經常性的現金收入,池塘就象漁農的“活銀行”。第三,由于農田責任制落實,一口魚塘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養殖食用魚的池塘可以同時擔負培育大規格魚種的任務。(摘自魚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