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季是魚類催肥長膘的旺季,切實抓好這個時期的飼養管理,可增強魚的體質,為魚類安全越冬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奪取漁業高產高效雙豐收的關鍵措施。因此秋季養魚漁民朋友主要應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一、科學管水
俗話說“深水養大魚”,一般來講,成魚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魚種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使魚群生活在一個活動空間大、溶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的良好生態環境。進排水方便的魚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換水量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在水深1米的情況下,可按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0公斤生石灰溶水化漿后全池潑灑一次,以改善水質。秋天有“一天一暴”之說,水質較肥的魚塘,應注意防止泛塘。在晴天午后,開啟增氧機增氧及調勻上下水層的溶氧,防止夜間缺氧。同時注意不要讓工業廢水和農藥污染水流人魚塘內,以防水體污染發生病害。
二、合理投飼
秋天氣溫逐漸轉涼,魚的生長較快,再加上此時飼草數量多、質量好,只要狠抓管理工作,可使其在9月底以前達到上市規格。在天氣正常、無浮頭危險的日子,要大量投飼。一般青魚的投飼量占全年總投飼量的44%,草魚占41%。但白露前后小青魚和草魚易發病,要適當控制投飼量,原則上以魚下午吃完料為度,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9月下旬以后,魚病高發季節已過,又可大量投喂,讓魚日夜吃食,這對促進魚體增重和提高產量有很大作用。但又要防止投放太多變質飼料有害魚體和惡化水質。此時青綠飼料逐漸減少,對草食性魚類要增加投喂商品飼料的比重。10月下旬以后,水溫降低,魚的食量減退,可減少投喂量,維持到于塘收獲為止,以保魚不掉膘。10月份,一般青魚投飼量占全年總飼量的16%,而草魚則一般為10%。
三、合理施肥
早、中秋水溫高、氣候多變,水質容易變化,加上魚類吃食旺盛,耗氧量大,施肥要量少次多。晚秋水溫漸低,有機物分解慢,肥力持續時間長,施肥要講究量多次少。一般8—9月的施肥量占全年總施肥量的30%,而10月占6%。經常施肥的魚塘,要根據施肥和水質變化情況經常加注新水調節水質。還要根據氣溫情況加強注水或中午開增氧機攪水1小時左右。晚秋水溫漸低、水中含氧量較高,一般不會發生浮頭或只發生輕微浮頭,此時可減少加水。
四、輪捕輪放
實施輪捕輪放有利于活魚均衡應市,調劑淡旺余缺,加速資金周轉,提高餌料和肥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魚塘的生產潛力,調整養殖密度,促進魚類生長,還可以為翌年成魚養殖提供大規格魚種,是提高魚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輪捕輪放一般采用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方法,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適時應用誘捕網將其捕撈上市,同時視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捕撈要選要水溫較低、池水溶氧量較高時進行。一般宜在黎明捕魚,以供早市。如魚有浮頭現象,嚴禁拉網捕魚。先將誘捕網沉于食場水底,然后開食將魚引到食區,再緩慢提起網的四角,將網內的商品魚捕獲上市。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傷魚,簡便易行。捕魚后,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同時池水混濁,耗氧增加。因此,必須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使回池的魚種有一段頂水時間,以沖洗過多粘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魚浮頭。待池水和魚群恢復正常狀態后,再按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
五、魚病防治
白露前后是魚病的高發期,防治魚病是秋季魚塘管理的重點。
1、做好消毒工作。投喂不清潔的飼料會帶人病菌,殘餌不及時清除會腐爛變質。因此,必須做好飼料和食場的消毒工作。投飼的水草要放在漂白粉溶液(按100公斤水加60克漂白粉的濃度配成)中浸泡20--30分鐘后投喂。施糞肥時,應在每30公斤糞尿中加20克漂白粉,攪拌均勻后潑灑人池。為預防青、草魚的細菌性疾病,在投草的三角架等食場處,每半個月潑灑漂白粉消毒一次。
2、用藥注意事項。為提高魚病防治效果,根據有關實踐,除積極作好以上工作外,還應注意以下用藥技巧。
(1)對癥下藥,靈活掌握,嚴把計量關。有些魚病癥狀相似,較難確診。因此,必須仔細觀察病魚癥狀和病原,詳細了解環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確診,才能有的放矢,合理運用藥物。如不了解病情、病因,難免誤診,導致用藥不當,不但無法治愈魚病,還會造成危害。投喂藥餌的藥量須計算精確,應以所有可能攝食藥餌的魚體重計算,而不單純以發病魚體重計算,否則藥量偏低。藥物全池潑灑時,濃度以池塘即時的蓄水面積和平均水深計算,而不是以池塘面積和池深計算。施用藥物時,不要死搬硬套單位用量,應考慮水質肥瘦、pH值大小、水溫高低、天氣狀況、魚病輕重及魚類本身對藥物的敏感性等因素,在藥物的安全濃度內適當調節。一般來講,水質肥、水溫低、病情重等用藥量應偏高,反之應偏低。堿性藥物在池水pH值低時用藥量偏高,pH值高時用藥量偏低。酸性藥物則恰恰相反。另外,某些魚蝦、蟹等水產動物對一些藥物如敵百蟲特別敏感,須禁止使用,否則會造成大批死亡。
(2)內服外潑,殺蟲滅菌,慎把結合關。內服藥餌,能迅速殺滅魚體內病原體,增強魚體抗菌能力,但在魚體弱、水環境不良的條件下,病原體容易再次侵襲發病。外潑藥物,殺滅了水體里的病原體,水質得到改善,為魚體恢復健康創造了良好環境,但只能預防或治療發病很輕的魚,對病情較重的魚無能為力。實踐證明,防治魚病時,內服與外潑結合,取長補短,可顯著提高魚病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病原體,早日治愈魚病。寄生蟲會使魚體表、鰓、內臟、腸道等器官產生機械損壞、發炎、壓迫阻塞等現象。施用滅蟲藥后,雖然蟲體己滅,但魚仍在死亡,主要是魚體損傷繼發性感染細菌發炎所產生,因此,要殺蟲消毒結合使用。
(3)注意施藥療程,嚴把用藥時間關;在魚類浮頭及悶熱等惡劣天氣應禁止施藥,否則會加快魚類死亡。在大雨、暴雨時潑灑藥物,會使藥物流失或稀釋,失去藥效,一般在晴天上午或下午4--5時用藥較為適宜。另外,使用藥物一定要注意療程,有些養魚戶認為用一次藥后即可萬事大吉,發現死魚后,依然隔幾天才再用一次藥,其結果既浪費藥物,又延緩魚病治愈,加大了損失。因此,必須連續用藥一個療程(即連續3--6天)。病情輕者3--4天一個療程,病情重者需5--6天一個療程或二個療程的治療,魚病才能得到治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