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稱溝鯰(ChannelCatfish),屬于鯰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魚類。斑點叉尾鮰天然分布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區,以后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現在基本上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產地是水質無污染、沙質或石礫底質、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現為美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斑點叉尾鮰是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于1984年與云斑鮰同時引進的一種鮰科魚類,經過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證實該種魚適合我國大部份地區養殖。
一、生物學特征:
㈠形態特征
斑點叉尾鮰體型較長,體前部寬于后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線孔。頭部上下頜具有深灰色觸須4對,其中鼻須1對,頜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頜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最短。鰓孔較大,鰓膜不連于峽部,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體重大于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脂鰭一個,尾鰭分叉較深,各鰭均為深灰色。體兩側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㈡、食性
根據對2.3-28.1厘米327尾斑點叉尾鮰的觀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對投喂的配合飼料都能攝食,尤其喜食由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商品飼料配制而成的顆粒飼料,還攝食水體中的天然餌料,常見的有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及大型藻類等。
斑點叉尾鮰從魚苗至成魚在以人工飼養為主的池塘中,魚苗、魚種及成魚主要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但攝食商品飼料的強度魚苗期要低于魚種及成魚,這可能與幼魚階段攝食器官發育程度,池塘中對幼魚適合的天然餌料數量有關。如2.3-4.5厘米的幼魚在投喂商品飼料飼養為主的情況下,其食物組成為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及部份商品飼料為主,10厘米至成魚階段則以投喂人工飼料及部分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和陸生昆蟲、枝角類、無節幼體、輪蟲等為主;在以培育天然餌料為主的池塘中、魚苗、魚種及成魚對天然餌料的攝食種類要求也有差異,前者主要攝食較小的生物個體,隨著攝食器官的日趨完善,魚體的增大,攝食量的增加,逐漸以個體較大的生物為主。在2.3-4.5cm魚苗階段主要攝食浮游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及無節幼體等為主。在10cm以后對天然餌料有一定的選擇性,主要攝食個體較大的生物,如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水蚯蚓、甲殼動物、有機碎屑等為主。
在冬季低溫期天然餌料不充足條件下能攝食個體較小的蝦。 膽囊管道上有較多的胰島細胞,能分泌消化液促進消化功能。腸長與體長之比隨著魚體增長而增長,腸彎曲也隨之增加。 鰓耙數目的變幅,外側平均值17-20,內側平均值為18-21。鰓耙數目變化不大,鰓耙間距變化較大,隨著魚體的增大鰓耙間距愈來愈大。 斑點叉尾鮰屬底棲魚類,較貪食,具有較大的胃,胃壁較厚,飽食后胃體膨脹較大。有集群攝食習性,并喜弱光和晝伏夜出攝食。攝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濾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開始以吞食為主,兼濾食。
㈢溫度適應范圍
對生態環境適應性較強。試驗結果表明,適溫范圍為0-38℃,生長攝食溫度為5-36.5℃,最適生長溫度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時開始浮頭,正常生長的PH值范圍為6.5-8.9,適應鹽度為0.2-8.5‰。
㈣年齡和生長
性成熟年齡為4齡以上,人工飼養條件好的少數3齡魚可達性成熟,性成熟魚體重為1000克以上。在美國有報道最大成熟個體魚體全長為1270mm。 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第一年體長可達18-19.5cm,第二年可達26-32cm,第三年可達35-45cm,第四年可達45-57cm,第五年可達57-63cm。斑點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長速度沒有明顯的下降跡象。在池塘養殖中常見體長超過53cm,體重超過1.5千克的個體。
㈤生殖習性
斑點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均能產卵于巖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沒的樹木、樹樁、樹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斑點叉尾鮰的雄魚是典型的筑巢魚類,在與雌魚交尾后趕走雌魚,并守護受精卵發育直至孵出魚苗。 通常斑點叉尾鮰產卵溫度范圍為21-29℃,最適溫度為26℃,水溫超過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發育和魚苗成活。在長江流域斑點叉尾鮰的繁殖季節為6-7月。體重(或年齡)較大的比體重(或年齡)較小的其產卵季節要早些。 產卵時,每尾魚通常以尾鰭包裹對方頭部,雄魚劇烈顫動魚體并排出精液,與此同時,雌魚開始產卵。卵受精后發粘,相互粘結而附于水池底部。據Clemens和Sneed(1957)報道,雄魚護卵時位于卵塊上方,不斷擺動腹鰭,以達到對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二、苗種培育
斑點叉尾鮰的苗種培育池面積以1-2畝為宜。魚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對魚池進行消毒,然后用豬、牛、人糞將水質培肥,方法同家魚苗種培育。待水中出現大量浮游動物時,將卵黃囊消失后2-3天的魚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種培育宜采用二級飼養法。一級飼養是將2厘米左右的魚苗養到10厘米左右;二級飼養是將10厘米左右的魚種養成30-50克左右的大規格魚種。一級飼養畝放2.5-3萬尾左右,二級飼養畝放量為7000-8000尾左右,斑點叉尾鮰在苗種階段不宜采用我國培養家魚苗種的“稀養速成法”,因為斑點叉尾鮰的苗種喜集群覓食,放養過稀不僅水體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訓練魚種的集群攝食能力,降低飼料利用率及魚苗成活率。苗種培育一般以單養為主,或在魚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畝搭配規格為4cm的鰱400-600尾,以維持良好的水質。
斑點叉尾鮰在4.5cm以下時偏重攝食浮游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及無節幼體。故可采用我國傳統的肥水下塘方法進行苗種培育。4.5cm后開始轉入以人工飼料為主。10cm到成魚階段攝食人工飼料及個體較大的生物,如水、陸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水蚯蚓,甲殼動物,有機碎屑等。剛下塘的魚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飼料。4.5cm以后可將粉狀配合飼料用水攪拌成團球狀投喂,苗種長到6-7厘米時投喂粒徑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飼料。魚種生長到12cm左右時可使用直徑為3.5mm的顆粒飼料。
飼料的參考配方為:魚粉15%、豆餅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溫在15~32℃時每天上、下午各投飼一次,投飼量約為魚體重的3-5%,水溫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魚體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據斑點叉尾鮰群體攝食的習性,投飼宜集中,將飼料直接投喂到魚池中,投喂范圍約占魚池面積的10%。苗種培育池應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惡化。
苗種培育階段常見的魚病有小瓜蟲病、孢子蟲病、水霉病。主要是預防,放魚前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 魚苗經過120天左右的二級飼養,10月底規格可達到30-50克,畝產250公斤,成活率90-98%,餌料系數1.4-1.6。
三、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
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叉尾的成魚養殖方式僅限于池塘和網箱養殖。
㈠池塘養殖
斑點叉尾池塘養殖方法分主養和混養兩種。主養時放養密度為每畝600-800尾,搭配鰱、鳙200-300尾。美國科研人員認為在斑點叉尾鮰主養池中混養羅非魚效果很好,奧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單養斑點叉尾鮰每公頃(15畝)可放養4400尾而收獲1400公斤,如混養羅非魚1240尾,則可收獲鮰1568公斤,羅非魚266公斤,使產量達到每公頃1834公斤,比單養增產27.3%。混養時每畝放斑點叉尾鮰300-400尾,鰱、鳙魚300-350尾,鳊魚100-150尾,鯉、鯽魚亦為雜食性魚類,且爭食能力強于鮰魚,故不予混養。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規格一般為5~25cm,以15cm最好。鰱、鳙搭配魚種規格以50克左右為宜。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將鮰魚從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在湖北和廣東等地,放養體長10-15厘米的魚種,飼養300天左右便可達到商品魚規格(0.75-1.2公斤)。在飼養管理中,應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養密度大最好配置一臺增氧機。除了天氣突變外,投餌過量也會導致水中缺氧,水體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網箱養殖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關人士1988年考察,斑點叉尾鮰網箱養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國的阿肯色(Arkansas)州和南卡羅來納(SouthCarolina)州。我國養殖這一品種的時間不長,網箱養鮰時間更短,但已顯示出其強大生命力和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如湖北省機械化養魚開發公司與廣東聯營的一畝機械化網箱養試驗點,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種19萬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達到0.5公斤的商品魚上市,至1991年底收獲商品魚8.6萬公斤,成活率為80%,平均規格0.6公斤,最大個體2.4公斤,餌料系數為2.1,日均凈重比原產地美國提高1.1%。這一畝網箱除收回全部投資外,獲利稅達100萬元左右,創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效益,為我國機械化網箱大面積養殖鮰魚等名貴魚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網箱養殖鮰魚同養殖其它品種魚類大致一樣,即包括場地選擇、安裝網箱設備、苗種進箱、飼養管理等一系列過程。網箱養鮰應注意以下數點:
1、斑點叉尾鮰體表無鱗,易造成機械損傷,苗種進箱及換箱時應小心操作。苗種進箱前應以食鹽水消毒。
2、堅持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餌、苗種入箱后應利用投餌措施對其進行攝食馴化。投餌量隨水溫、魚體重量變化而不同。餌料配方可隨魚體重變化進行適當調正。
3、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網箱養殖密度高,許多魚病都有接觸傳染的特點,在這一養殖環境下更應保持水質清新,加強防病措施。
4、勤換箱、勤洗箱,使水體能充分自由交換,保持箱內水體溶氧充足。
四、斑點叉尾鮰的魚病防治
斑點叉尾鮰的魚病防治是養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在高密度養殖中更為重要,應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實“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點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狀: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脹,并有淡黃色滲出液(腹水)。鰓蒼白或出血,一側或雙側眼球突出。如解剖檢查則可以見到肌肉組織、肝、腎和脾有出血區。脾臟呈淺紅色和腫大;胃膨大有粘液狀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病魚呈螺旋形游動,呆滯和頭朝上垂直懸浮于水中。該病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水溫30℃時發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魚種,3-4月齡的幼魚也會感染。病程一般為3-7天。死亡率可達95-100%,殘存魚生長緩慢。
防治: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降低水溫可減少死亡率,但在生產上并不實用。故應從預防著手,注意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
㈡細菌性疾病
主要由氣單孢菌、愛德華氏菌和柱狀屈橈桿菌感染引起。在病魚中占相當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敗癥
病原:嗜水氣單孢菌
病狀:病魚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停止攝食,體表有圓形稀疏的潰瘍(皮膚、肌肉壞死),腹部腫脹,眼球突出,體腔內充滿帶血的液體,腎臟變軟、腫大,肝臟灰白帶有小的出血點,腸內充滿帶血的或淡紅色的粘液,后腸及肛門常有出血癥狀、腫大。此病多發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潑灑池水。每公斤魚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魚每天用大蒜頭0.5公斤、食鹽0.1公斤拌進飼料連續投喂5天。
2、愛德華氏病
病原:愛德華氏菌
病狀:初期病魚胸鰭側有直徑為3~5mm的損傷,外部如針狀的創傷,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內損傷面積逐漸擴大,病菌頻繁入侵病魚血液或感染腎臟,患病的成魚在損傷的肌肉內有惡臭的氣體。死亡的病魚明顯與腎臟、肝功能衰弱有關。發病后期難以治療。
治療:參照出血性腐敗病。
3、柱狀病
病原:柱狀屈橈桿菌
病狀:初期在病魚軀干部、頭部出現損傷,或鰭條有灰白點,并有輕微充血。當病狀擴大時,則變成灰白色潰瘍。皮膚完全被侵蝕、肌肉暴露。隨著感染加深,導致魚類死亡。另外感染魚的鰭被腐蝕后,病原體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通常鰓絲末端開始有褐色的壞死組織,發展到鰓絲基部。真菌可作為繼發性病原侵入這些病變部位。
防治:用1-3%的食鹽水浴至魚有不安狀。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狀:被感染后的魚,其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會長出或小或大叢的灰白色棉花狀菌絲體。捕撈、產卵等操作造成的損傷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會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撈、運輸和放種過程中盡量不要使魚體受傷;用2%食鹽水、2%小蘇打洗浴10-15分鐘或3%食鹽水洗浴15-20分鐘。
㈣寄生蟲病。
1、魚波豆蟲病
病原:魚波豆蟲
病狀:寄生于鰓部和體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過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層灰白或帶有蘭色的膜。有時會出現細菌的繼發性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但在水溫較低時危害較大。 防治:15~25PPM福爾馬林或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
2、毛管蟲病
病原:毛管蟲
病狀:寄生于鰓部,嚴重時鰓組織腫脹、貧血,有時腐爛。對魚種和成魚都能構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
3、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病狀:小瓜蟲病是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如環境條件適于此病,幾天內可使全部魚死亡。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組織后,形成大頭針頭大小的小白點,肉眼可見。此病有季節性,春季水溫20~25℃時適宜小瓜蟲病生長和繁殖。
防治:15PPM福爾馬林合劑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湯汁全池潑灑,每隔2天潑一次,1-3個療程。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