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水產物,在切配與烹調以前,首先要去鱗、除鰓洗凈。具體的步驟,依品種與使用方法而異,一般而言先去鱗、鰭、鰓后摘除內臟。
(1)去鱗、鰭、鰓 首先除去魚之鱗、鰭、鰓,用刀反方向刮去鱗,用剪刀或菜刀切除鰭,用手挖去鰓,但鰣魚、鰳魚的鱗因富含脂肪、味道鮮美,故只除鰓,不必去鱗。鯽魚鰭較軟也可不切除。
鱖魚(桂魚)、鱸魚、黃魚的背鰭非常銳利,須在去鱗前用剪刀剪去(刺在手上容易感染細菌導致發炎)。黃魚須將頭皮撕去。
(2)摘除內臟
內臟的摘除通常使用下面兩種方法:
1、剖腹摘取。用一般材料都采用此法。在肛門與腹部間,用菜刀沿著腹皮剖開一直線,取出內臟。
2、為保持魚體的完整的姿態。可在肛門正中處用菜刀輕輕做橫向切開,將腸剪斷,用兩根細竹棒(或用竹筷),以鰓插入腹部,卷起內臟。取出內臟時勿弄破苦膽(一般海水魚不具苦膽),否則魚味會變苦,例如青魚、草魚等在冬季腹部會鼓起,故須從腹部切開到尾鰭處。夏季則從尾鰭部切開到腹鰭部,如此可避免弄破苦膽。魚的腹部有一層黑膜,具有強烈的腥臭,故須去除。有些魚的內臟可以入饌,如青魚的肝、腸等,不能丟棄。
(3)退沙
指鱉魚皮有沙粒狀的硬質部分,需要先用熱水煮沸;然后用稻草來磨擦。除去粗皮后再去鰓,最后摘除內臟。
(4)剝皮
對于板魚、象皮色等首先應剝去外皮,再刮去板魚細小的白鱗后,去頭,除去內臟。
(5)泡燙
黃鱗、彈涂魚因無鱗,故先用熱水燙后宰殺,除去白粘液后剖開,除去魚骨。
(6)宰殺
對于有甲骨殼如甲魚等,先切去頭部,放去血后浸放70℃左右熱水中,刮去白衣,剖開腹殼,除去腸和黃油。
(7)擠捏
去蝦殼的方法,一手抓住蝦頭,另一手抓住蝦尾,將蝦身向背部一扭,蝦身便立即從殼脫落。脫落出來的蝦仁,不帶蝦須。但對于大蝦應用剝殼的方法,速度雖不如擠捏法,但可保持完整的形狀。
在水產品加工中,應充分利用各部分原料及廢棄物材料。例如可從黃魚腹中的魚鰾制成魚肚。青魚的肝臟、腸、墨魚穗、墨色蛋等均可成為重要的土產材料。繕魚骨及頭部均可煮湯,切勿隨便丟棄。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其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