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水霉病 主要發生在魚卵孵化期,或因苗種拉網、運輸受傷后引起。預防魚卵生水霉,可在魚卵出現眼點前,每天用濃度各為0.04%的小蘇打和食鹽混和液全池潑灑;使用濃度為10~15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溶液,全池潑灑也有一定療效。魚種或成魚受傷后引起的水霉病,也可用濃度為10~15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液全池潑灑。
2.氣泡病 地下水入池,或水質過肥,又受到強光照射,造成水中含氧量過飽和等都會引起魚苗氣泡病,使得池魚大量死亡。防治方法:若用地下水養魚必須先曝氣處理,魚池局部用遮蔽物遮陽,池中經常用新水改良水質。若發現氣泡病應立即加注新水;蛎苛⒎剿 5克食鹽潑灑水面。用生石膏1公斤/畝,先將其搗成粉狀,加入新鮮豆漿,充分混合后全池潑灑亦可。
3.腸炎病 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病魚離群獨游。防治方法:每100公斤飼料加土霉素10~15克,連續投喂數天,或用魚廣靈0.8毫克/升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同時每10公斤飼料中加魚廣靈50克,作成藥餌投喂,每天1~2次,連用3天。
4.出血性水腫病 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部分魚頭部無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膿液,肝臟土黃色,脾壞死,腎臟上有霉黑點。防治:首先,撈出病情嚴重的魚,換掉原池水的1/2;然后對病魚池與原池用濃度為0.3毫克/升的強氯精液進行水體消毒,每天1次,連用3天;同時,加強管理,勤撈殘渣剩餌,高溫時增大換水量。
5.錐體蟲病 病原體為黃顙錐體蟲,寄生于血液中,可能通過尺蠖魚蛭等水蛭吸血而傳染,流行于6~8月。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應從驅除、殺滅水蛭入手進行預防,如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洗魚池、用鹽水或硫酸銅浸洗魚體等。
6.粘孢子蟲病 嚴重影響魚的游動和攝食,使魚體消瘦,全國各地均有發現,主要危害成魚,影響食用效果,使魚失去商品價值。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是進行綜合預防,嚴格執行檢疫制度?扇乇闉舛葹0.3克/立方米的晶體敵百蟲液多次。魚腸內有蟲寄生時,可同時將敵百蟲拌飼投喂,以減輕病情。也可每畝采用125公斤生石灰徹底清塘預防,每立方米水放入500克高錳酸鉀溶解后浸洗病魚20~30分鐘。
7.斜管蟲病 病原體為鯉斜管蟲,寄生于魚鰓、皮膚和鼻腔。當水溫和其他條件合適時,可大量繁殖,2~3天內即引起大批病魚死亡。特別在魚苗、魚種階段須防此病。3~5月間最為流行,靠直接接觸或包囊傳播。防治可采用濃度為8克/立方米的硫酸銅液浸浴魚種30分鐘,發病時用濃度為0.7克/立方米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液全池遍灑,效果良好。
8.小瓜。ㄓ置c。 病原體為多子小瓜蟲,寄生于魚鰓和體表,大量寄生時,魚體表、鰭條和鰓部布滿無數白色小點,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粘液。寄生處的組織發炎、出血、以至壞死,鰓呈暗紅色。還可侵襲魚眼角膜,引起魚眼發炎、變瞎,嚴重時引起魚特別是魚種大量死亡。流行于初冬、春末,適宜水溫為15~25℃,靠包囊和幼蟲傳播,特別在密養條件下,更易發此病。防治方法:(1)魚種放養前,魚池一定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2)魚種放養時,可用200~250克/立方米的冰醋酸液浸浴15分鐘,或用濃度為0.32克/立方米的孔雀石綠液浸浴2小時,也可用亞甲基藍處理。發病時,可參照上述方法處理。但需注意。千萬不能用硫酸銅或食鹽等治療,它們不但不能殺滅小瓜蟲,反而會引起小瓜蟲形成包囊大量繁殖,使魚的病情惡化。
9.擬似盤鉤蟲。ㄓ置麄五^盤蟲病) 主要危害幼魚,病魚體色變黑,鰓絲呈暗淡色,分泌很多粘液,妨礙魚呼吸,嚴重時可造成大批魚種死亡。其適宜水溫為10~28℃,全年可生長。夏秋是它的流行季節。防治方法:用90%的晶體敵百蟲液以濃度為0.2毫克/升全池遍灑,治療連用3天,效果良好。
10.黃顙魚旋駝形線蟲病 病原體為黃顙魚旋駝形線蟲,寄生于魚骨及腸中,該蟲大量寄生時,魚體明顯消瘦,剖檢時可見魚腸部明顯發生病變:腸內少食或無食,粘液多且稀薄,粘膜層脫落,失去原有的彈性;有的腸已成為半透明狀。在蟲體遷移的部位(魚頭部皮膚),無肉眼可見的病變。治療:用濃度為5毫升/升的90%晶體敵百蟲液浸浴,可殺死病魚頭部皮膚的幼蟲和雌蟲,效果較好。
11.黃顙似嗜子宮線蟲病 又稱瞎眼病,病原體為黃顙似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于魚眼窩、腹腔等處。中間宿主為臺灣溫劍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蟲能浮于水上層自由生活4天。黃顙魚因吞食帶蟲之中間宿主而感染。9~10月雌蟲由魚腹腔遷至魚眼窩而居至發育成熟,這時蟲體呈淡紅色或無色透明,在魚眼睛下可見蟲體蠕動,但無發炎及眼球突出現象,因此不易被人發現。翌年4~5月,病魚眼眶四周發炎、充血。隨蟲體長大,壓迫眼睛,致使眼球突出。最后因雌蟲的鉆出而造成皮膚破損,并繼發感染細菌和水霉。嚴重時會因水晶體渾濁而失明,甚至眼球脫落,其防治方法尚在探索。
12.鉤介幼蟲病 病原體為三角帆蚌和無齒蚌等的鉤介幼蟲,寄生于魚鰓、鰭條、口腔、鼻孔及皮膚上。魚體受到刺激,引起周圍組織發炎、增生,逐漸將幼蟲包在里面,形成包囊。對飼養5~6天的魚苗或體長在3厘米以上的夏花產生較大影響。寄生于嘴角、口唇或口腔里,能使魚或夏花喪失攝食能力而餓死:寄生在鰓上,魚會窒息而死,并往往可使病魚頭部允血,出現“紅頭白嘴”癥狀。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魚苗和夏花飼養期間,正是鉤介幼蟲離開母蚌,懸浮于水中的時候,故在此時常出現此病。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或每畝用40~50公斤茶餅殺滅蚌類;(2)魚苗及夏花培育池內決不能混養蚌,進水必須經過過濾,以免鉤介幼蟲隨水帶入魚池;(3)發病早期,將病魚移到沒有蚌及鉤介幼蟲的池中,可使病情逐漸好轉。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