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不少地方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逐年下跌,水產養殖效益大幅降低。針對這種狀況,廣大養殖戶,特別是現在仍然以傳統方式進行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做好"三個調整"。
調整養殖結構模式。傳統養殖模式以"四大家魚"為主,套養部分鳊、鯽等,養殖品種較多,規格差異較大,在同一池塘中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投喂高效的配合飼料,而且這種養殖模式病害發生率較高,導致魚藥使用量逐年增加,水產品質量下降。為此,要降低傳統養殖品種如"四大家魚"的比重,增加優質高檔水產品如青蝦、鱖魚、鱸魚、黃顙魚等的放養量;改傳統混養模式為現代主養模式,選擇適宜于本地區養殖的優質水產品種為主養對象,及時引進新品種。
調整養殖技術模式。在調整養殖結構模式的同時,必須相應地調整養殖技術模式,具體有以下三點:一是改善池塘養殖條件,減少病害發生率。二是改變飼料結構和投飼方法。要針對池塘中不同養殖對象的比重,投喂有針對性的配方飼料;在投飼方法上,要根據池塘養殖對象的數量、規格及天氣狀況等,準確掌握投飼量、投飼時間等,避免飼料浪費,提高養殖效益。三是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
調整上市時間。傳統水產養殖方式以春放冬捕為主,造成水產品上市很不均衡,水產品價格季節差異較大。適當調整水產品上市時間,調節余缺,既可豐富水產品市場,又可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