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目前的飼喂條件下,要消滅一切病原體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魚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方面措施來綜合提高魚體抵抗力。
1、合理密養和混養。不同種魚類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種寄主,別的魚類對其有免疫力,由于混養的結果,實際上就使這種魚的個體密度稀松了。此外,混養不同食性的魚類,特別是混養雜食性的魚,如羅非魚,能把水中的有機碎屑和部分病原細菌群蠶食掉,起到了凈化水質作用,使寄生物在魚體中寄生的機會減少,從而減低了魚病發生的機會。
2、調整放養時間。改春放為冬放或秋放魚種,使魚類提早適應環境,深秋和冬季水溫較低,魚亦不易患病,同時開春水溫回升即開始投喂,魚體很快得到恢復,增強了抗病力。放養魚種須是同一來源,并且規格整齊。
3、放前要消毒。魚種放養前要消毒,可用一定濃度的藥物浸泡魚體,以殺滅寄生在魚體上的病菌和寄生蟲,具體浸泡時間視水溫高低、藥物濃度、魚種體質而定;消毒方法很多;可根據歷年發病情況和不同要求靈活掌握:平時定期做好水體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藥物交替使用。做到有病早防、無病早治。
4、餌料和食物消毒。堅持在精飼料中拌入1%的食鹽喂魚,每月2次,每次連續4天,5--9月魚病流行季節,每個食場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L斗千克或生石灰60---80千克消毒1次。
5、做到“四定”投飼。①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營養全面,不含病原體或有毒物質,不腐爛變質。對大而堅硬的飼料要發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適口餌料投喂,以提高魚類的攝食率。②定量:每天實際投喂量根據不同季節、天氣變化、水質肥瘦程度和魚的活動情況而靈活調整,一般以3--4小時內吃完的量為宜。對于吃剩的殘餌,最好及時撈掉,以免留在池內腐爛發酵,敗壞水質。③定時:若每天投喂兩次,則可于上午8--9點、下午3----4點各喂1次。在密養流水池投飼的原則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④定位:使魚養成到固定地點去吃食的習慣,既便于觀察魚類動態,檢查吃食情況,清除殘存飼料,而且在魚病流行季節又便于施放藥物,提高防治效果。在“四定”投飼的同時,應根據魚類的生態要求、營養要求和攝食規律,積極推廣牧草養魚和配合飼料養魚,做到精粗結合。在投飼方式上實行“兩頭精、中間青”,在“大麥黃”、“白露心”兩個變溫發病高峰期,應以精料為主,輔以青料,并節制投喂,以防腸炎病的發生和蔓延。天氣不好,陰、霧、連陰雨、已發現病魚或出現浮頭時,要適當少投,嚴重浮頭時停止投餌。
6、科學調節水質。科學調節水質可用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機械方法包括定期加注新水及換水,從保持水質肥、活、嫩、爽,以及使用增氧機增加水中溶氧,并改善水中溶氧分布狀況,排除有害氣體。化學方法則是指利用生石灰清塘和定期消毒,利用過氧化鈣或者其它新型水質改良劑。
7、改進施肥技術。施肥可增加池水中的營養物質,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長繁殖.給池魚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和促進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會惡化水質,使魚生病。故在常規“四看”、“適時、少施、勤施”的同時,應根據水溫、水質的變化規律和魚類對水質的要求,在以有機肥做基肥的基礎上,春秋兩季追施有機肥和無機肥,夏季則全部采用無機肥。無機肥應氮、磷、鉀相結合。
8、嚴防受傷。主要應注意魚池環境衛生。勤除池邊雜草,勤除敵害及中間寄主,及時撈出殘餌和死魚;定期清理及消毒食物。此外拉網捕魚、進箱搬運時,要細心操作,不能馬虎,以免魚體受傷而感染疾病。
9、加強管理,做到“四消、四勤”。堅持早晚巡塘,經常清除池邊雜草,改善池塘衛生條件,每天撈除殘餌、死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四消”即池塘消毒、魚種消毒、水體消毒和飼料、食物、工具的消毒;“四勤”即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勤作記錄。巡塘時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攝食情況、池水變化情況等,以便發現問題能及時采取措施。如通過巡塘觀察,及時發現魚病早期癥狀,及早檢查及診斷,能及時進行防治,控制其發展。通過觀察池水變化,可及時追肥、換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
肥、活、嫩、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