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原產于美國沿海,是一種優質的水產養殖品種。在美國,漠斑牙鲆的親魚培育、產卵、育苗等基礎研究已進展多年;近幾年來,國內先后有4個-5個單位從美國引進了漠斑牙鲆親魚或魚苗進行培育,有的單位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的單位還遇到了不少技術難題,親魚培育與人工繁殖技術還未過關。2003年春季,筆者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用20尾親魚進行催產、自然產卵,共獲得卵黃苗100多萬尾;在此,我們將有關資料及我們的經驗編譯如下,希望對我國的漠斑牙鲆人工育苗生產能有所借鑒和推動。
一、親魚培育
1、親魚來源 可為海區捕撈的親魚或人工養殖的親魚,通常的做法是室外自然光培育和室內人工控光控溫培育,親魚池以圓形水池為宜,直徑3m-7m均可,池深1.2m-1.5m,且有利于水體的循環流動和魚體游動時不致碰壁受傷,日常管理中最好不要經常搬動親魚,驚擾、突發性強烈噪聲及強光照射均會對親魚造成不利影響。
2、暫養密度及性比 雌雄比例最好為1:2或1:3。一個直徑3m的水池可放養體重1.5kg/尾-2.0kg/尾的雌魚4尾-6尾,體重0.40kg/尾-0.7kg/尾的雄魚10尾-12尾。
3、光照 親魚產卵適宜的光照時間是10小時/日。人工控光系統中,可使用多個25W和100W燈泡,早晨先開啟25W燈泡,再開啟1OOW燈泡,傍晚要先關閉IOOW燈泡,再關閉25W燈泡,以使光線的明暗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
4、水溫 一年中,至少有1個月的水溫要求保持在13℃左右,低溫刺激有利于親魚性腺的發育,然后再將水溫逐步升高至20℃左右(不要超過24℃)。親魚應放養在流水的環境中,水體交換量應為每隔3小時100%換水1次。
5、飼料 冰鮮的魚蝦或配合顆粒飼料均可,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在55%以上,脂肪含量在12%-15%之間,顆粒飼料的粒徑12mm-6mm。
6、牲腺檢查 —般來講,雌性成魚的個體要大一些。性腺檢查大致有三種方法:一是外觀法,即魚體性腺開始發育后,從外觀上看雌魚的腹部逐漸隆起,而采取這種方法時要求每天觀察,并做好記錄,用以推測魚體產卵的時間;二是光檢法,即將魚體放在透明的有機玻璃桌子上,桌下安置一個40W燈泡,讓光線透過魚體,可以觀察到性腺的大小和位置,而卵巢大且顏色由黑色至牛透明日時表明雌魚的性腺已成熟,這種方法在擠壓式產卵挑選親魚時經常使用;三是插管檢查法,即用聚乙烯插管進行親魚性腺成熟度的活體檢查,從顯微鏡下觀察,可以準確地進行雌雄鑒別并觀察卵子的發育階段。
表面觀察,卵巢發育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期為無法辨別卵巢發育時期;二期時可分辨卵巢開始發育,且魚體腹部微微膨大,但性腺未過到至尾鰭的一半;三期時魚體腹部明顯膨脹,并超過尾鰭的3/4;四期時魚體性腺已延伸、膨脹到整個腹部,輸卵管附近有些透明。
7、激素誘導產卵 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控制產卵時間,通常在雌魚背部肌肉內植入激素粒,用以加速卵子的發育。激素誘導的親可進行自然產卵,也可用于擠壓式產卵。目前,商業化生產的激素種類有多種,應根據產品說明來選擇注射的時機。使用類促性腺激素釋放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formone analogue或GnRUa)時,應選擇用性腺發育到三期或四期的雌魚,親魚注射后48小時之內就會產卵。比較常用的誘導激素還有LHRH等,有的單位還使用自己配制的激素誘導產卵。
8、擠壓產卵 一般地,先擠壓雄魚而獲得精液,并將精液置于小瓶內放置在冰上保存,使用前取精液樣品涂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海水后用顯微鏡(1000X)檢查其活力,質量好的精液放在1mL注射管中(不加針頭),存放在冰上,隨用隨取。
選用性腺發育到三期或四期的雌魚擠卵,擠卵前雌魚的腹部要擦干,并將卵子擠到廣口玻璃器皿中,且3尾-4尾雌魚的卵子至少需要配備2尾雄魚的精液,二者混合后輕輕地攪動1分鐘,加水5mL-10mL,再輕輕地攪動90秒鐘,然后勵口水100mL-200mL,放置90秒鐘待其受精。24小時后檢查受精率,這種方法獲得受精卵的質量要比自然產卵差一些。
二、幼魚培育
1、孵化 漠斑牙鲆受精卵為浮性卵,而沉性卵為低質卵,平均卵徑0.91mm,且有一個油滴。孵化時,一定要保持水質清新,孵化池徘水口的篩絹為250Um-300Um,并在篩絹附近放置氣石,當氣泡上升時可清潔篩絹。放入受精卵前孵比池池水的日換水量為300%,放入受精卵后孵化期間的日換水量可凋整為100%。受精卵的孵化密度為25個受精卵/L,且在孵化期間的充氣不能過強,同時采用燈吸虹吸法去除死卵和卵殼,撇去水體表面的油污與雜貢,以減少原生動物和細菌的生長,每天清潔水面至少4次-5次。孵化水溫16℃-20℃,最好在19℃左右,且在16℃-19℃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時間為48小時-55小時。
2、幼魚培育 剛剛孵化出的幼魚體長為1.8mm-2.0mm,水溫20℃-24℃條件下,魚苗在孵化后第5天或第6天口器發育完全后開口攝食。人工控光培育的光周期為12小時的光照,可用40W燈泡置于離池面0.7m-1.Om處,以有助于藻類生長和魚苗開口攝食。在11001x-16001x強光照射條件下,魚苗成活率較高,又相對有利于色素沉積;長光照好于短光照;色素沉積在漠斑牙鲆育苗中很重要,魚苗白化病是變態后仔魚培育中發生死亡的原因之一。培育前期(前15天)可以80尾/L的較高放養密度進行培育,待魚苗食性轉變后,可以1尾/L-2尾/L的較低放養密度進行培育。
3、變態及食性轉換 一般地,孵化后16天左右魚苗開始轉向低棲,孵化后20天魚苗色素開始沉積,19天-21天開始變態,魚苗的右眼開始向左移動,有些魚苗的眼雖然還在原來的位置,但也在池底活動,許多魚苗傾斜45º角游動,至31天后大約80%的魚苗已經變態,此時應把投喂鹵蟲的密度由1000只/L減少至500只/L-200只/L。變態期最好將培育水深降至30cm左右,以便魚苗開始底棲生活。
魚苗變態前,應特別注意餌料營養,應增加投喂微囊餌料。剛開始投喂配合飼料時,魚苗還不能吃掉全部飼料,要及時清除殘餌,以保持池底和水質的清潔。魚苗變態后,放養密度以0.5尾/c㎡為好。魚苗變態期間,快速生長的魚苗可以攝食體長為自身1/2的魚苗,所以應注意隨時將個體較大的魚苗移出培育,以防止魚苗間的互相殘殺。魚苗變態后約40天左右可生長至體長3cm左右。研究表明,幼體變態后投喂營養強化的鹵蟲,則成活率最高,故為降低成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采用浮游動物進行投喂,甚至可以移苗到土池中培育,投喂配合飼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措施,但上池育苗純粹依靠池中的浮游生物,目前成活率較低,僅為5%左右。
4、飼料與投喂 牙鲆幼魚開口攝食后,需要攝食個體小、游動緩慢的活餌。牙鲆魚苗對營養要求較高,投喂的餌料包括輪蟲、鹵蟲,以及粒徑由小到大的配合飼料,而由于營養、食性及魚苗口徑的變化,過渡時期會同時使用幾種餌料,然后用后者逐步取代前者,使用輪蟲和鹵蟲活餌時還要添加藻類。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魚苗開口攝食的第1天-第17天,添加小球藻或金藻30萬細胞/mL-50萬細胞/mL,每日1次,使水色呈淺綠色而仍能清楚地觀察到魚苗在池底活動情況。魚苗開口攝食的第2天-第17天,投喂輪蟲,每日2次,前4天-5天第1次投喂后要對輪蟲進行計數,輪蟲密度應超過20個/mL。魚苗開口攝食的第11天-第35天,投喂鹵蟲,每日2次,鹵蟲最好先去殼后再孵化,因為鹵蟲的殼在池中積累過多可導致魚苗攝食后發生死亡,且第11天鹵蟲投喂密度為200只/L,第17天鹵蟲投喂密度增加至1000只/L。魚苗開口攝食的第6天-第2l天,投喂粒徑為100Um配合飼料,每日投喂3次;魚苗開口攝食的第19天-第35天,投喂粒徑為200Um配合飼料,魚苗開口攝食的第26天-第45天,投喂粒徑為400Um配合飼料;魚苗開口攝食的第42天-第60天,投喂粒徑600Um配合飼料,從魚苗開口攝食的第55天開始,添加粒徑800Um配合飼料,這樣逐步過渡到全部使用配合飼料。
5、月常管理 培育第10天,要用50ppm的福爾馬林進行消毒,以控制原生動物寄生魚體,藥物處理30分鐘后重新開始換水。培育第11天開始投喂鹵蟲,并將水央排水管外的篩絹換成500Um。培育第17天日換水量增加至100%。(摘自中國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