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捕起后,先將其體表所沾附的泥沙污物洗凈。檢查鱔體有無傷殘,傷殘者不能貯養和運輸。
一、黃鱔的貯養技術
先將容器洗凈、消毒。60公斤容量的缸或桶,氣溫23--30℃時,可貯養黃鱔30公斤,另加清新水25公斤。開始每隔半小時換水1次,換3-4次待泥沙污物基本排凈后,每隔4-6小時再換1次水。所換新水的水溫、水質應與鱔池水一致。井水、泉水、污染水及溫差大的水不能用。每隔3-4小時用手伸入底部向上攪動1次,將容器底部的鱔魚盡量翻上來,以防體弱鱔魚苗長期受壓窒息而死。也可在貯養容器內放入占鱔魚重量10%的泥鰍,利用它們上下竄動,防止黃鱔纏繞致死。
二、黃鱔的運輸方法
㈠ 帶水運輸法。工具簡單,操作方便,效果較佳。利用桶或缸等容器即可。上面要蓋有孔的蓋子,以確保通氣并防黃鱔逃逸。50公斤的容器,可裝20公斤黃鱔和20公斤水,天氣悶熱時,裝載量必須減少。途中定時換水,經常上下攪拌。如發現黃鱔頭下垂,身體浮于水面,口吐白沫,說明水質已經惡化,應立即換新水。若運輸數量較大,且水陸相通,可直接用船裝運,黃鱔和水各占1/2。凡裝運過柴油、汽油和桐油的容器,不能再裝運黃鱔。每隔一定時間必須赤腳下艙上下攪動1次。
㈡ 濕潤法(半干法)。途中運輸不超過4小時可采用此法,濕蒲包裝運。蒲包應洗凈浸濕,每包可裝25--30公斤,扎好口再裝入條筐內,加蓋封好,以免裝運途中堆積壓傷。條筐上面放些鮮水草或壓上一塊機制冰,冰融化后流于包裝袋上,既可濕潤鱔體,以起到降溫作用。11月中旬可用此法運輸。若保持濕潤,3 天不會發生死亡。
㈢ 尼龍袋充氧運輸。黃鱔數量不多-路途遙遠或需空運出口的可用此法。每袋裝10-15公斤,加水淹沒鱔體,充氧后扎緊袋口,運輸途中切勿擠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