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生命力很強,它能用咽腔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進行活魚運輸并不困難。但因鱔體表面有豐富的粘液,如密度過高時,大量粘液脫落,引起粘液發酵,水溫升高,水質惡化,最后導致大量死亡。因此仍有必要進行運前暫養和科學運輸。
一、暫養
運前暫養一般不超過2天~3天,主要是使鱔排除體內殘食和糞便。暫養的容器有水缸、木桶、水泥池和網箱等。水溫23℃~30℃時,水缸和木桶的黃鱔暫養量和加水量以1∶1為好,例如一只存水80公斤的容器,可放黃鱔30公斤,加水30公斤,每隔3小時~4小時用手攪動1次,6小時~8小時換水1次。如暫養的數量很大時,可用水泥池或網箱。一只面積為20平方米、池深80厘米、水深20厘米左右的水泥池,每平方米可放鱔魚20公斤,每天換水1次,并在池內放少量泥鰍,使其上下竄動,避免黃鱔互相纏繞。網箱暫養,一般都用加蓋網箱,以防黃鱔逃逸。
二、運輸
黃鱔運輸有干運、水運和尼龍袋充氧運輸三種:
1.干運
短距離運輸一般都用干運。運輸工具有木箱、木桶、麻袋和編織袋等。運輸時先在容器底部鋪上一層濕草或濕蒲包,再將黃鱔用水洗凈,裝入箱或袋內,裝載量不能過大,以防悶死或壓死。箱和桶蓋的四周打幾個孔,便于通風換氣。在運輸途中每隔3小時~4小時淋水1次,保持鱔魚皮膚濕潤。夏季運輸要避免陽光直射,并采取降溫措施。采用這種運輸方法,在1天~2天內到達者,成活率可在90%以上。
2.水運
最可靠的水運工具是活水船,它適于長距離運輸,而且裝載量大,成活率高。若用死水船運輸,船不宜過大,以10噸左右的掛漿船較適宜。運輸前將船艙洗刷干凈,裝載量不宜過大,鱔和水的比例各為50%左右。在運輸途中需經常觀察鱔魚活動情況,適時更換新水。這種運輸方法在3天~4天內到達者,成活率也在90%以上。
3.尼龍袋充氧運輸
這種運輸方法適于外貿出口,是目前最科學的運輸方法,它適于飛機、火車等長距離裝運。尼龍袋規格為30厘米×28厘米×65厘米的雙層袋,每袋裝鱔和水各10公斤,運輸時若水溫過高,裝袋前需采用“三級降溫法”將鱔魚體溫和水溫下降到10℃左右。其具體做法是:將鱔魚從水溫25℃以上的暫養池中捕出,放在18℃~20℃的水中暫養20分鐘~30分鐘,然后將鱔魚撈出,轉放到14℃~15℃的水中暫養5分鐘~10分鐘,最后再將鱔魚養到8℃~12℃水中暫養3分鐘~5分鐘,即可裝袋、充氧、封口,并將尼龍袋放入紙板箱內,每箱豎裝兩袋,紙板箱規格為32厘米×35厘米×65厘米。為了防止運輸途中溫度上升,紙箱四角放4只小冰袋。為防止尼龍袋漏水,箱內配尼龍襯袋1只,冰袋和鱔袋之間還墊襯板,然后打包待運。尼龍袋充氧運輸成活率很高,在24小時內到達者,一般不會死亡。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魚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