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及危害
1.機械性刺激及損傷。機械性刺激及造成組織損傷是寄生蟲病共有的一種特征。如鲺寄生,以其口器及背甲腹面的倒刺刺傷、撕裂宿主皮膚,使宿主十分不安,病魚出現狂游并跳離水面。大中華鳋的寄生可造成鰓組織的炎性水腫和細胞增生,外觀上出現鰓絲末端腫大發白。機械性刺激、損傷可直接造成死亡亦可由此而產生其他病變,帶來不良的后果。
2.壓擠與阻塞。一些寄生于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往往能造成對宿主組織器官的壓擠,引起萎縮、壞死和生理機能喪失。這種病變在實質性器官更為常見。如魚怪的寄生影響宿主生殖腺的發育,導致病魚不育;舌狀絳蟲除影響性腺發育外,還可使病魚體腔鼓起凸出,影響游泳,甚至腹部脹破,導致死亡。側殖吸蟲的大量寄生,可使小魚的腸道阻塞而致死亡。堵塞還可發生于血管中,如血居吸蟲病就是典型的病例,三角形的蟲卵堵塞腎血管、鰓血管,引起水腫與鰓絲壞死。
3.掠奪宿主的營養。寄生蟲的營養取自宿主,其結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對宿主產生某種危害,輕者表現為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影響,重者可至死亡。如寄生于鱘魚鰓上的尼氏吸蟲,每個蟲體每天從鰓上吸取0.5毫升血液,每尾鱘魚嚴重時可寄生300個~400個蟲體,這樣宿主每天失血可多至150毫升~200毫升,因之病魚會很快消瘦。
4.毒素的作用。寄生蟲在寄生過程中,其代謝產物排泄于宿主體內。有些寄生蟲還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質,對宿主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鲺口刺基部的腺細胞能分泌毒素;大中華鳋攝食時能分泌酶行腸外消化等。
綜合預防措施魚的寄生蟲病又稱侵襲性魚病。在池塘養殖寄生蟲頻發的地區僅僅進行藥物預防是不夠的,要貫徹“全面預防”的方針。
1.漁池設計和建造應盡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在設計和建設養殖場時,應選擇水源充足、清潔、不帶病原寄生蟲的地方。每個池塘應有自己獨立的進、排水口直接連通引水渠和排水溝,當一個池塘魚生病時,不至于因水流而將病原帶到另一個池塘中去。
2.切斷傳播途徑。
(1)建立檢疫制度。對從外地引進,或引種到外地去的種魚、苗種進行檢疫,確認無病和無病原后再放養,以防地區性寄生蟲病擴散傳播。
(2)每年在魚苗、魚種放養前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理,清除雜物、雜草,用藥物消滅池中病原生物。必須堅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達到預防魚病之目的。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
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魚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補池埂,拔除池邊雜草,并挖去過多的淤泥。
藥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餅、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殺滅塘內病原、中間寄主、攜帶病原的動物和敵害,而且還有改良土壤、水質和施肥作用。
(3)購進魚種放養前和魚種分塘、轉塘放養前都應對魚體進行藥物浸洗消毒、殺蟲,切斷病原隨魚種進入池塘的途徑。預防魚病發生。
(4)工具專用。養魚用的工具,往往成為傳播魚病的媒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最好做到工具專塘專用。如果有困難,則要把使用過的工具經過消毒處理后再使用。公共用具可用10ppm硫酸銅溶液浸洗20分鐘,曬干后再使用;不宜用藥浸洗的大型工具每次用完后要在陽光下曬干后再用。
(5)許多引起魚病的寄生蟲以其他動植物為中間寄主或終末寄主,如許多復殖吸蟲的終末寄主為鳥類,因此通過消滅中間寄主或終末寄主亦可起到控制和消滅病原之目的。
3.強化飼養管理。
(1)飼料清潔。病原體往往粘附在飼料中進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飼料必須清潔、新鮮,最好經過消毒、殺蟲(特別是投喂草及農、副產品的漁塘)。最好投喂顆粒飼料。
(2)食場藥物殺滅。殘渣剩餌往往成為病原體的繁殖場所,因此要經常對食場進行藥物殺滅寄生蟲。
(3)藥物預防。魚病易發季節定期潑灑藥物全池消毒和定期投喂藥餌,控制病原孽生,以達到防病效果。
(4)拉網和裝運活魚時,避免魚體受傷。魚體的黏液層、鱗片、皮膚、黏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預防病菌、寄生蟲侵襲的作用,當其完整無損時,許多病原生物就無法攻破這些屏障,但當魚體受到損傷時,病原生物就有機可乘,很容易進入魚體并大量繁生,從而爆發魚病,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魚受到損傷的情況下感染的。因此避免魚體受傷是預防魚病工作的重要一環。
4.魚病流行季節前的藥物預防。大多數寄生蟲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季節性,掌握發病規律,有計劃地在魚病流行季節前內服和全塘遍灑驅蟲、殺蟲藥物預防,是補充平時預防不足的一種有效措施。
5.重視提高魚體自身抵抗力。魚類越冬后,體質消耗較大。因此,進入春季水溫升高,魚類開始攝食后,要注意加強魚類的營養,選用較好的配合飼料投喂,但要注意每次投喂的量不要太多。同時,可定期添加一部分營養及免疫調節劑,例如“免疫活性促長劑”等,可使魚類的體質得到較快的恢復,大大提高對外界寄生蟲等病原生物的抵抗力,有效防止寄生蟲病的暴發。
6.改善水體環境。越冬期間,由于池塘較少換水,各類水生生物的代謝廢物蓄積在水中,春季水溫升高后,這些代謝廢物分解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中間產物,使魚類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蟲在內的各類疾病的機率增加。因此,在進入春季后,除了要適當換水外,一定要保持水體的高溶氧與良好的水質環境,可定期使用水質改良劑與消毒劑,改善魚類生存的水體環境。
藥物的選擇
1.禁止使用的殺蟲藥物。含砷制劑如福美砷等,含汞制劑如硝酸亞汞和醋酸汞等,有機氯殺蟲劑如五氯酚鈉等。可選用以下藥物:
2.控制使用的殺蟲藥物。敵百蟲、敵敵畏、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類(高滅磷、殺蟲靈)漁藥。此類含磷殺蟲劑雖然能夠較有效控制魚類患寄生蟲病,但其本身對魚類的毒性較大。低劑量敵百蟲易誘發致畸、致突變。同時,由于此類藥物應用于生產的時間過長,很多寄生蟲對其產生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用藥濃度由初期的0.2ppm增至0.5ppm以上,有時甚至超過1ppm。不但治療成本大增,還給養殖水體造成較大污染。
3.推薦使用的安全殺蟲藥物。
(1)優馬林:可治療小瓜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蟲病,并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屬于高效、無公害的治療寄生蟲病藥物,在綠色水產養殖中可安全使用。
(2)魚蟲殺星:此產品是針對綠色水產養殖中寄生蟲病而研制開發的一種復方制劑,主治由車輪蟲、指環蟲、小瓜蟲、中華鳋、錨頭鳋、水蜈蚣等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用量少,見效快,對水體無污染,對魚體無毒副作用;廣泛適用于各種海淡水魚類,包括對敵百蟲等有機磷藥物十分敏感的鰻魚、鯧魚、鱖魚、鱸魚等各種名優水產品。
(3)中草藥殺蟲劑:如苦楝皮、青篙、檳榔等,可浸汁后潑灑。也可選用“魚飼佳”等制劑,能安全有效治療寄生蟲的侵襲。
藥物使用方法
1.高錳酸鉀。高錳酸鉀殺菌力強,能殺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蟲。在魚病防治過程中多用藥浴法:以10毫克/升濃度浸洗病魚1小時~1.5小時,可殺死錨頭鳋和魚體表的幾種孢子蟲;以20毫克/升濃度浸洗病魚15分鐘~30分鐘,可治療魚類指環蟲病和三代蟲病。
(1)用法和用量:潑灑常用濃度為0.7毫克/升,可預防車輪蟲、斜管蟲、口絲蟲等原生動物病,也可殺死澡類等。如與硫酸亞鐵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滲透壓,以0.7毫克/升濃度可殺死復口吸蟲、甲殼類等。
掛袋可單用也可和硫酸亞鐵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場掛袋,但當天的總劑量不能超過0.7毫克/升。
(2)注意事項:本品的水溶液極易分解而失效,因此應現配現用。應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閉保存,因本品在陽光下易氧化失效。
2.硫酸亞鐵。本品一般不具殺毒作用,因此一般不單獨使用,多與硫酸銅、敵百蟲合用。
3.硫酸銅。硫酸銅對病原體有較強的殺傷力,特別是對原蟲殺傷力更強。但是它不能殺死小瓜蟲,反而可使小瓜蟲形成包囊,大量繁殖。
4.碘。碘為強氧化劑,有強大的殺菌、殺病毒、殺霉菌及殺原蟲等作用。在魚病防治上用以治療球蟲病及嗜子宮線蟲病。
用法與用量:球蟲病每100公斤青魚用2.4克碘或4%碘酒60毫升,制成藥餌投喂,連喂4天~7天。嗜子宮線蟲病用4%碘酒直接涂于患處,治療鯉嗜子宮線蟲病。
5.硫酸二氯酚(別丁)。為白色或近白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本品對吸蟲和絳蟲有明顯的驅蟲效果。魚病防治上用以治療頭槽絳蟲病。其用法用量為:每100公斤魚每天用0.7公斤~1公斤別丁拌餌投喂,連喂3天。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