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季是魚類催肥長膘的旺季。切實抓好這個時期的飼養(yǎng)管理,可增強魚的體質,為魚類安全越冬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奪取漁業(yè)高產豐收的關鍵措施。主要應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一、科技管水。俗話說“深水養(yǎng)大魚”,一般來講,成魚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魚種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使魚群生活在一個活動空間大、溶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水源方便的魚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換水量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在水深1米的情況下,可按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0公斤生石灰溶水化漿后全池潑灑一次,以改善水質。秋天有“一天一暴”之說,水質較肥的魚塘,應注意防止泛塘。在晴天午后,開啟增氧機增氧及調勻上下水層的溶氧,防止夜間缺氧。同時注意不要讓工業(yè)廢水和農藥污染水流人魚塘內,以防發(fā)生病害。
二、合理投餌。充足的餌料,可促進草、鳊、鯉等吃食性魚類的糞便肥水可帶動鰱、鳙等濾食性魚類的生長。一般每100公斤草魚和鳊魚每天要投喂鮮嫩飼草20---30公斤、精餌料3—5公斤。另外,還要看天氣、看水質、看魚類生長情況,靈活掌握投餌量和施肥量,遵循“少量多次、勤投勤喂”的投餌施肥原則,讓魚吃飽吃好,健康生長,膘肥體壯。
三、防治病害。秋天溫度比較適中,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也是魚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每天要把池塘中的殘渣剩餌和雜物撈出,并根據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及時對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發(fā)生。成魚塘每隔15天左右用2--2.5公斤漂白粉溶水后潑灑食場周圍,連續(xù)潑灑3天,每天一次,或在每公斤精料中加入500克大蒜泥(將蒜頭搗碎成泥)和1000克食鹽喂魚,以防治細菌性魚病。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硫酸亞鐵0.2克,或90%晶體敵百蟲0.5克,溶于水后每隔15天全池潑灑一次,以防治魚類寄生蟲病。及時撈除病魚,防止疾病傳染。
四、輪捕輪放。實施輪捕輪放有利于活魚均衡應市,調劑淡旺余缺,加速資金周轉,提高餌料和肥料的利用率,充分發(fā)揮魚塘的生產潛力,調整養(yǎng)殖密度,促進魚類生長,還可以為翌年成魚養(yǎng)殖提供大規(guī)格魚種,是提高魚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輪捕輪放一般采用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方法,將達到商品規(guī)格的魚適時應用誘捕網將其捕撈上市,同時視養(yǎng)殖要求補放小魚種。捕撈要選在水溫較低、池水溶氧量較高時進行。一般宜在黎明捕魚,以供早市。如魚有浮頭現象,嚴禁拉網捕魚。先將誘捕網沉于食場水底,然后開食將魚引到食區(qū),再緩慢提起網的四角,將網內的商品魚捕獲上市。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傷魚,簡便易行。捕魚后,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同時池水混濁,耗氧增加。因此,必須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使回池的魚種有一段頂水時間,以沖洗過多粘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魚浮頭。待池水和魚群恢復正常狀態(tài)后,再按養(yǎng)殖要求補放小魚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