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要∶收集2齡以上長江野生鱖魚進行馴養、培育,采取兩次注射催產、二級處理孵化用水、改進人繁設施、二級培育鱖魚魚種等方法,共催產52組,催產率98%,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分別為90.1%、69.9%;獲鱖苗214.2萬尾,培育3.3cm以上大規格鱖魚魚種68萬尾。
關鍵詞:長江;鱖魚;馴化;人工繁殖;苗種培育
引言
目前,制約江蘇省商品鱖魚養殖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本地鱖魚苗種供應嚴重匱乏;二是外購的鱖魚種苗常帶有病毒性肝胰壞死病毒,易給養殖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珠江水產研究所針對鱖魚病毒研究發現,長江野生鱖魚及當年產的子代均不帶病毒,且子代生長快,抗病力強。因此,充分利用長江魚類種質資源,開發長江野生鱖魚,采用封閉式繁育和養殖技術,可以克服每年從外地引進品種退化、抗病力弱的鱖魚苗種等缺點,促進我省鱖魚養殖的健康發展。2003年,我們在以往實踐的基礎上,開始對鱖魚人繁過程中親魚的選育、用水處理、孵化設施改進、水霉控制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技術創新,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本試驗人工殖繁和魚苗一級培育在市水產良種場進行,二級培育分區進行。良種場與長江僅一堤之隔,水源充沛,水質清新,且技術力量雄厚,人繁設施先進,長江野生鱖魚收取容易,具備獨特的良種繁育條件。現將有關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1 人工繁殖
1.1 親魚的采集
長江野生翹嘴鱖親本是就地從江灘套網中收取的。選擇體形標準,體質健壯,無傷無病,2齡以上性腺發育良好的鱖魚以培育親魚。
1.2 馴化與培育
將從長江邊直接收集的長江野生鱖,經消毒、暫養處理后,套養于草、鰱親魚池中。一方面,利用親魚池中野雜魚作為鱖魚餌料,滿足其生理、生長對營養的需求,同時清除野雜魚可避免野雜魚與親魚爭氧、爭食;另一方面,由于草、鰱親魚個體較大,鱖魚不能對其它親本造成傷害,讓其在池塘中渡過一段適應期,便能達到馴化目的。春節前,魚池清整之時,將鱖魚親本集中專池培育。親魚池面積20hm2,水深12m,池底平坦,環境安靜,親魚放養前每畝施用150kg生石灰消毒。放養后,分批投放足量適口鯽魚、草魚、白鰱、雜魚等作為餌料魚,保持水體透明度30~40cm,溶氧5mg/L以上。3月中旬開始沖水,至人繁前7d,每5d沖水1次,每次沖水2h,人繁前5d,每天沖水1次,每次1h。
1.3 孵化設施的改造
根據鱖魚受精卵胚胎發育對溶氧的需求和脫膜時油污、雜質多的特點,試驗選用雙圓環道流水孵化方式,并在圓型環道結構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設計原理,對孵化環道給排水方式進行了改造,改內壁排水為外壁排水,將紗窗式過濾改為全篩絹面過濾,改窗框固定型為網綱牽拉型。
1.4 人工催產
1.4.1 催產時間
天然水體中的鱖魚生殖季節一般在5月上旬至7月初。本試驗從解決鱖魚苗開口餌料考慮,即在5月18日至5月28日進行催產。
1.4.2 催產劑的注射
供人繁用的親魚均經嚴格挑選,以雌雄性腺發育良好為首選標準。采取二次注射法,初針:每kg雌魚注射2μg(LRH-A2)、雄魚不注射;復針:每kg雌魚注射10μg(LRH-A2)+1 000 IU(HCG),雄魚減半,實際操作時,注射劑量視親魚成熟度的好壞適當減增。
1.4.3 發情與自然產卵
成熟的親魚注射催產劑后,即將雌雄配組放入圓形產卵池,親魚密度為2~4kg/m2,親魚在催產劑的作用下,加上在產卵池內定時沖水的刺激,一般經過10h以上開始發情、產卵,到了發情高潮時,雌魚產卵,雄魚射精,卵精結合成受精卵,約15min后進行集卵,即一面排水,一面不斷沖水,使卵流入集卵箱內,分批取出卵子,收卵工作及時而快速,以免大量魚卵積壓池底時間過長而窒息死亡。
1.4.4 受精卵處理
適時收集鱖魚卵后,首先用清水沖洗2~3次,除去破卵和雜物等;其次,使用食鹽(4%)+青霉素(濃度為5mg/L)浸洗3~5min,或用高錳酸鉀溶液(濃度為10mg/L)浸卵,待魚卵表面上有一定程度的顏色即可。
1.5 人工孵化
將處理過的鱖魚卵過數后,放入雙圓環道中集中孵化。
1.5.1 孵化用水的凈化
孵化用水直接導引長江水,一般經過二級凈化處理。一級處理為流經一段濕地進入沉淀池,除去水中的大顆粒雜質和泥沙等,二級處理是將沉淀池中的水通過專用設施過濾,然后用電泵把水送入水塔,并經充分曝氣,確保孵化用水溶氧充足,水質穩定。
1.5.2 水流控制
孵化時,環道用水流速一般控制在0.2m/s左右,使卵保持在水體中上層,脫膜時,水流適當加大,以便清除油污、卵膜等,當魚苗出膜后,減小水流,防止跑苗或擦傷魚苗等。
1.5.3 污物清除
試驗采用兩種方法處理:一是勤洗過濾篩絹,尤其是脫膜高峰期,每12h洗刷一次,防止卵膜堵塞網孔,造成水流不暢,使水質變壞;二是轉換環道,具體做法是人為控制孵化環道間隔停水,讓卵膜和污物迅速下沉,待魚苗上浮時,將孵出的鱖魚苗虹吸到調節好水流的新環道內繼續孵化,或定時用細虹吸管放至環道底部,慢慢吸出沉底污物,確保環道內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1.5.4 病害防治
控制水霉的原則是以防為主,將處理的魚卵倒入改制的孵化環道,當水流正常運轉1~2h后,可向孵化水中潑灑滅毒凈(濃度為0.5mg/L)或漂白粉(濃度為1~3mg/L)溶液等預防水霉發生,用藥時需停水5~10min,可視具體情況多次使用。控制水霉除用藥預防外,還應控制劍水蚤在孵化水中的群集總量,以防殘害魚卵,增加水霉發生機率,從而進一步提高孵化率。鱖魚卵孵化階段和苗種培育階段是魚病易發階段,每隔2~3d進行鏡檢、診斷,并視實際情況用藥。
2 苗種培育
剛出膜的苗體柔軟細嫩,體長僅4mm左右,因其有弱肉強食的習性,鱖魚夏花培育須分二級進行,其中:一級培育在孵化環道中進行,二級培育在池塘進行。
2.1 一級培育
將剛孵出的魚苗留在原環道中培育,保持微流水,育苗初期,放養密度為0.5~1.0萬尾/m2,隨著個體的增大而逐步分池培育,降低密度。卵孵化一般經58~68h開始脫膜,在剛出現脫膜情況時進行團頭魴的繁殖,當魚苗自身卵黃囊完全被吸收,開始轉為外源性營養階段的時間與團頭魴剛出膜的時間銜接,確保鱖魚一開口即可食到適口團頭魴嫩苗,隨后定時打樣觀察餌料魚的密度及魚苗的攝食情況,及時補充餌料苗,使餌料苗的密度保持在魚苗的10倍以上。魚苗開口后,每隔3d繁育一批魚苗作為后續餌料,保證餌料充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調節環道內水的流速,及時清除魚苗糞便、死苗、雜質,保持水體清潔,及時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2.2 二級培育
當魚苗長至15~20mm時,即轉移到事先分區培育好配套餌料魚的池塘培育。放養密度一般為1000m2放養3 000~4 500尾,夏花放養前徹底清塘,嚴格消毒。餌料投喂,前15d利用原塘餌料魚,隨后按照“一活、二適口、三無硬刺、四供應及時”的原則進行投喂,投喂量按池養鱖魚總重的5%~10%計算,同時參照生長速度、氣溫變化等因素有所增減,在投喂的餌料魚總量中,大小不同規格的餌料魚進行配比,以滿足不同生長速度的鱖魚選擇適口餌料,投餌間隔以5d投喂一次,所投餌料魚全部經消毒后投喂,嚴格控制病原體帶入。
3 結果與討論
3.1 試驗共催產52組,催產率98%,平均受精率901%,平均孵化率699%,共孵化鱖魚苗2142萬尾,培育33cm以上的大規模魚種68萬尾。
3 分析與討論
3.2 長江鱖魚是淡水名貴魚類,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開展長江鱖魚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研究,不僅可以避免外購苗種攜帶病毒所造成的危害,而且可以提升鱖魚養殖產業化層次,為水產養殖結構調整和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良品種。
3.3 鱖魚卵是無粘性的半浮性卵,卵膜較厚,其體積小,比重大,容易沉入水底而造成窒息。試驗根據鱖魚卵質和其胚胎發育的生理生態特點,處理孵化用水,改造孵化設施,改變給排水方式,通過離心力與向心力的相互作用,調節環道內外進排水壓,使環道內的魚卵或苗盡可能分布均勻,并利用了水體旋流運動的沖擊力使過濾篩絹產生有規律的波浪形振動,減少了篩絹易被卵膜、油污、死苗、絮狀物等粘堵的發生,使得環道中的水質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從而大大提高了孵化率。
3.4 適時繁供健康適口餌料魚是鱖魚繁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試驗設計以鱖魚剛出膜即進行團頭魴的人工繁殖,使得剛出膜的鱖魚能及時食用團頭魴嫩苗,另外,鱖種的二級培育過程中,所投餌料魚需經嚴格的殺蟲滅菌處理,并始終保持有較高的餌料魚密度,提高鱖魚苗攝食量,是鱖種培育成功的關鍵。
3.5 加強水質管理,是提高鱖魚苗成活率的前提。魚苗孵出后,卵膜不易溶解,易惡化水質、滋生病菌,導致發病。試驗采取三項措施:一是水質凈化貫穿人繁全過程,孵化用水經過二級凈化處理,完全達到用水要求;二是定期使用藥物殺滅有害生物,穩定水質,減少疾病發生;三是及時清除污物,降低溶氧消耗。魚苗開口攝食后,食量大,代謝較旺盛,排泄物多,水質易污染變壞,常導致幼苗缺氧死亡。簡單地采用加快孵化環道內的水流速度,會引起魚苗損傷,致使育苗下降。試驗采用勤洗刷篩絹、轉換環道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證了鱖魚孵化環道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魚苗成活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