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稻田養魚:根據稻魚共生的理論,把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稻田中巧妙地結合起來,實現魚養稻,稻谷增產,魚豐收的目的。稻田養觀賞魚有以下幾個品種:
1.紅鯽、紅荷包鯉具有食用與觀賞雙重價值。其特征是:紅鯽體型近似于高體型異育銀鯽,而且是體色火紅,色澤鮮艷。
2.紅荷包鯉,體色桔紅,除胸部呈淡白色外,不帶任何雜色,體短而高,背部寬而厚,頭小尾短,形似“荷包”。
3.它們的相同點都是鯉形目、鯉科:適應性很強,能耐低氧,水溫在10℃~32℃左右都能攝食,pH6.5~8.5水域也能生長,繁殖。生殖季節4月~7月,卵黏性,分批產出,放入金魚缸中極為美觀。
一、選好稻田
選擇通風向陽,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能排能灌,天旱不干,大雨不淹,土質為壤土或粘土,保水、保肥性能好,田塊面積在1畝~5畝為宜。
二、稻田工程
1.加高加固田塍:在插秧前加固的田塍一般高50厘米,寬40厘米(視溢洪需要而定),捶打結實,不垮不漏。
2.開挖漁溜:漁溜約占總面積5%,可建在進水口田邊或田角,開挖成長方形深80厘米,與漁溝相連接,在漁溜1/3部份搭一蔭柵,以利夏季高溫時避蔭降溫。
3.開挖魚溝:在栽插禾苗返青后,根據田塊大小、形狀開挖,移禾開挖溝呈“田”或“井”字型等,漁溝的深度和寬度各為30厘米~40厘米。
4.開好注、排水口,安裝攔魚柵。進排水口相對應,攔魚柵網用木樁加金屬網或聚乙烯網等密眼網片材料制做,高度應高出田塍20厘米,呈弧形安裝固定,凸面朝向水流,注排水口如雜物多,或設雙層攔魚柵,里層攔魚,外層攔雜物。
三、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在放養15天后,每畝用生石灰10千克~15千克化水后,對漁溝、漁溜清理清毒,同時施放腐糞肥50千克,用于培育浮游生物等天然餌料,稻田漁溝進水要通過篩絹網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
2.放養后,加強管理,早晚必須巡田,酌情注水和施肥、一般每一周施10千克~20千克發酵豬牛糞,必要時投喂一些豆餅漿、糠麩類等精料。
3.放養數量根據稻田條件,餌肥多少和管理水平等具體情況適當增減。在每次分養采用3%~4%食鹽水對苗種浸洗消毒一次。
四、稻田培育苗種三級分養
1.早、中稻插秧多在立夏、小滿時節,從紅鯽、紅荷包鯉產卵到早、中稻插秧大約有20天的空隙時間可以將剛孵化的魚苗培育成夏花,每畝放養量為紅鯽2.5萬尾,紅荷包鯉3.5萬尾。培育20天養成1寸夏花魚種,即可出田分養。
2.芒種夏至魚食旺,防病措施要跟上。第一次分養一般在5月中旬等禾苗轉青后每畝宜放1寸夏花魚種1萬尾~1.5萬尾,經50天左右的培育。一般可長到2寸以上。
3.小暑大暑氣溫升,飼養管理要認真。再進行第二次分養,轉放到中稻田中,每畝宜放5000尾~8000尾。經60天的培育一般可達3寸~4寸,可作為觀賞魚上市銷售。
4.白露秋分溫度降低,精心管理提高產量。把未銷售的魚種進行第三次分養到晚稻田,每畝放3000尾左右,這樣一直飼養到晚稻收割后養成大規格觀賞魚種和食用魚。
五、培育魚種水稻田間管理
1.養魚稻田水稻病蟲害較少,往往不必打農藥,如有個別病蟲危害達到防治指標,可在稻田噴施農藥,通常選用對魚苗毒性小,使用方便,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施藥時要嚴格把握藥劑的容量,加深田水或邊進出水邊施藥,采取一塊稻田兩次施,一次施一半,讓魚能自動離開。粉劑農藥在清晨露水未干時施用,乳(油)劑農藥在傍晚噴施,噴霧時噴頭向上,橫掃水稻莖葉。如發現中毒死魚現象,應立即停止施藥,并及時加入新水采取其它補救措施。
2.養魚稻田施用化肥時應注意:以基肥為主,追施化肥可采取小量多次,分塊施和深施等法,一般畝施尿素5千克,過磷酸鈣4千克的安全用量。
3.為了確保魚的安全,打藥施肥時可將魚集中于寬溝或漁溜內,待毒性消失后再放回稻田來。
4.經常疏通魚溝,檢修攔魚柵,高溫季節加灌新水,有死魚時撈出并深埋,記錄水溫、攝食、溶氧,成活率及病害情況。
六、防病除害驅
趕與消滅魚類的敵害,如水鳥、田鼠、水獺、鱔魚、水蛇、水蜈蚣等。可用草木灰,殺滅青泥苔、水網藻,每月每畝每次10千克生石灰化漿潑灑,預防魚病和水稻病蟲害。養魚稻田定期加注新水,調節水質。嚴禁雞、鴨、鵝等進入。
七、收獲銷售
當晚稻收割后,大部分紅鯽、紅荷包鯉長成大規格魚種,大批量可作為觀賞魚上市銷售。此魚易養,放入漁缸、觀賞魚池中極為美觀,因此售價高。同時可作為魚種銷售到各池塘中囤養,達到商品規格可作食用銷售,又是席上佳肴。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