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水產養殖病害診斷、防治現狀與前景
病害診斷與防治是淡水養殖的“重頭戲”,是淡水養殖的三大支柱(良種、飼料和病害防治)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水產養殖規模的擴大,集約化養殖程度的提高,以及外來污染的影響,水產養殖病害非常嚴重。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人工養殖的魚、蝦、蟹、貝、藻、鱉和蛙等水產動植物的主要病害就有200多種,每年我國人工養殖所造成的產量損失高達15%—30%,全國約有10%—15%的淡水養殖面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并有繼續加重的趨勢。
目前,漁藥仍然是病害防治的主角。漁藥是指為提高水產養殖產量,用以預防、控制和治療水產動植物的病蟲害,促進養殖對象健康生長,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以及改善養殖水體質量所使用的藥劑和制劑。為有效防治病害,提高水產養殖產量,人們對漁藥的需求越來越大,漁藥生產廠家日益增多,環境改良劑、消毒劑、殺蟲驅蟲藥、營養保健藥、中草藥、防霉劑和抗氧化劑以及疫苗等全面進入市場,對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后漁藥產品結構應由重治療藥物向重預防藥物及飼料添加劑方向轉變;新漁藥開發應該由簡單移植向安全、高效和實用方向發展;生物漁藥的研制與開發應該受到重視;漁藥的基礎研究也應該逐步得到加強。
二、魚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魚體、池塘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魚類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動物,魚類的攝食、呼吸、排泄、生長等一切生命活動均在水中進行,因此水環境對魚類生存和生長的影響超過任何陸生動物。水中存在的病原體數量較陸地環境要多,水中的各種理化因子(如溶氧、溫度;pH值、無機三氮等)直接影響魚類的存活、生長和疾病的發生。體質健康的魚類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對疾病也有較強的抵御能力。但在養殖池塘中,由于放養密度的提高(較自然水域增大幾倍甚至幾十倍),人工投餌量的增大,魚類的排泄量對水體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環境極易惡化,同時疾病的傳染機會增大。當環境的惡化,病原體的侵害超過了魚體的內在免疫能力時,就導致了魚病的發生。
二、魚病發生的環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主要為溫度和透明度。一般隨著溫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體的繁殖速度加快,魚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但個別喜低溫種類的病原體除外,如水霉菌、小型點狀極毛桿菌(豎鱗病病原苗)等。
2.化學因素 水化學指標是水質好壞的主要標志,也是導致魚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在養殖池塘中主要為溶氧量、 pH值和氨態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適宜(7.5~8.5)、氨態氮含量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時,魚病的發生率較低,反之魚病的發生率高。如在缺氧時魚體極易感染爛鰓病,pH值低于7時極易感染各種細菌病,氨態氮高時極易發生暴發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與魚病發生率關系較大的為浮游生物和病原體生物。常將浮游植物含量過多或種類不好(如藍藻、裸藻過多)作為水質老化的標志。這種水體魚病的發生率較高。病原體生物含量較高時,魚病的感染機會增加。同時中間寄主生物的數量高低,也直接影響相應疾病(如橈足類會傳播絳蟲病)傳播速度。
(三)人為因素
在精養池塘,人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魚病的發生,如放養密度過大、大量投喂人工飼料、機械性操作等,都使魚病的發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養池塘的魚病發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為重要;
(四)池塘條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質。一般較小的池塘溫度和水質變化都較大,魚病的發生率較大池塘為高。底質為草炭質的池塘pH值一般較低,有利于病原體的繁殖,魚病的發生率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體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學指標一般也較高,因而也容易發生魚病。
三、發病魚的體質因素
魚的體質是魚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是魚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主要為品種和體質。一般雜交的品種較純種抗病力強,當地品種較引進品種抗病力強。體質好的魚類各種器官機能良好對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強,魚病的發生率較低。魚類體質也與飼料的營養密切相關,當魚類的飼料充足,營養平衡時,體質健壯,較少得病,反之魚的體質較差,免疫力降低,對各種病原體的抵御能力下降,極易感染而發病。同時在營養不均衡時,又可直接導致各種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如瘦脊病、塌鰓病、脂肪肝等。
三、魚病的檢查和診斷
一、現場調查
(一)了解魚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
魚生病后,不僅在病魚體表或體內出現各種病狀,同時,在水中也會表現出各種異常現象。如全身發黑、離群獨游;在氣候等一切正常的情況下,魚的攝食量突然急劇下降等。魚病發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魚病,病魚一般在體色、外觀和體質上與正常魚差別不大,僅病變部位稍有變化,但一經出現死亡,死亡率急劇上升。而慢性型魚病,則往往體質消瘦、活動緩慢、體色發黑、離群獨游,死亡率一般呈緩慢上升趨勢。魚類受到寄生蟲侵襲時,往往出現焦躁不安。如魚鲺侵襲,魚的體色等變化不大,但魚出現上跳下竄,陣性狂游。當鰱碘泡蟲侵襲白鰱時,魚的尾部上翹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亂竄打圈子。因農藥或工業污水排放造成魚類中毒時,魚會出現跳躍和沖撞現象,一般在較短時間內就轉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蟲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緩慢的逐漸增加,除集約化養殖發現指環蟲、三代蟲的侵襲在短期內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養魚死亡率一般不會太大;可是若遇魚類中毒,則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大批魚類死亡,而且不分品種,四大家魚、野雜魚、泥鰍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時到現場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對于魚病的及時診斷和處理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了解水質和環境情況
水溫與魚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系,各種病原體都有其繁育生長的最佳溫度范圍。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溫 25℃左右時,毒力顯著增高,水溫降到20℃以下時,則毒力減弱,使病情減弱或停止。斜管蟲適宜在水溫12~18C時大量繁殖。小瓜蟲生長和繁殖的水溫,一般在15~25C,當水溫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時,則停止發育。觀察水的顏色,對水質情況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質多時,水呈褐色;水中含鈣質多時,呈現天藍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時,水呈銅綠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當被污染水源污染時,因污水種類和性質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顏色,如紅、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會隨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氫、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與魚病流行的關系極為密切。有的魚池數年不清塘,有的網箱長年擺設于一個地方,魚的糞便和殘餌大量沉積,當水底溶氧量減少時,嫌氣微生物發酵分解產生硫化氫,不僅容易使魚類中毒,而且更加劇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魚類浮頭或窒息死亡。目前網箱養魚在寒冷的冬季常發生大批死魚,多數是因水溫高于氣溫,底層水溫高于表層水溫,養殖區域庫水上下對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機質多而水質發臭的水,一般都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鰓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發。氯化物和硬度高,則會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魚類中毒死亡。
了解周圍的環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傳播源,魚池周圍的環境衛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敵害動物在漁場內的數量和活動情況等,特別對一些急劇的大量死魚現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農田施藥情況和附近廠礦排放污水情況,在工業污水和農藥中,尤以酚、重金屬鹽類、氰化物、酸、堿、有機磷農藥、有機氯和有機砷等對魚類危害較大。一旦確診為中毒死亡,應迅速了解施藥的種類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學成分,以便采取應急措施。
(三)了解飼養管理情況
對投餌、施肥、放養密度、放養品種和規格、各種生產操作記錄以及歷年發病情況等都應作詳細了解。投喂酸敗飼料和腐爛變質的飼料,容易引發魚的瘦背病和死亡。放養密度過大,魚攝食不足,體質差,對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施肥量過大,在池中直接漚肥;投餌量過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質惡化,形成缺氧,影響魚的生長,同時給病原體和水蜈蚣等敵害生物創造了條件,引起魚的大批死亡。水質過瘦,餌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馬病;萎癟病的發生。拉網等操作造成魚體損傷、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膚霉病等。
二、病魚的檢查
(一)魚體的肉眼檢查
魚體的肉眼檢查,簡稱目檢。在實際生產中,目檢是檢查魚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檢可以觀察到病原體侵襲機體后機體表現出的各種癥狀,對于某些癥狀表現明顯的疾病,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憑借經驗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另外,一些大型病原體如較大的寄生蟲,肉跟也可觀察到。
一般病毒性和細菌性魚病,通常表現出充血、發炎、腐爛、膿腫、蛀鰭、豎鱗等。魚類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確定,需要較為復雜的設備和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員鑒定,同時,致病菌的培養和鑒定也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在生產實際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蟲類魚病后,根據病魚表現出的癥狀,大致確定為某種類型的魚病。
寄生蟲引起的魚病,常表現出粘液過多、出血、羽點狀或塊狀的孢囊等,根據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癥狀不同,有的憑肉眼即可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對魚體的檢查,主要檢查體表、鰓、內臟三部分。檢查順序和方法如下:
1.體表 將病魚置于白搪瓷盤中,按順序從嘴、頭部、鰓部、體表、鰭條仔細觀察。寄生于體表的線蟲、錨頭鳋、魚鲺、鉤介幼蟲、水霉等大型病原體,很容易被觀察確定。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來的小型病原體,則主要根據表現出來的癥狀加以辨別,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三代蟲等引起的病狀,一般會分泌大量粘液,有時微帶污泥,或者是嘴、頭以及鰭條末端腐爛,但鰭條基部一般不充血。癤瘡病則表現為病變部位發炎、膿腫。白皮病病變部位發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復口吸蟲表現出眼球混濁,后期出現白內障。但有些病癥,如鰭條基部充血和蛀鰭,則都是赤皮病、腸炎、爛鰓病以及其他一些細菌性魚病的病癥之一;大量的車輪蟲、斜管蟲、小瓜蟲、指環蟲等寄生蟲寄生于魚的體表或鰓上,同樣都會刺激魚體分泌較多的粘液。因此;除了根據病魚癥狀,還應根據病原體的生活習性和條件、主要選擇宿主等綜合分析考慮。
2.鰓 檢查鰓部,重點是鰓絲。先看鰓蓋是否張開,然后用剪刀小心把鰓蓋剪掉,觀察鰓片上鰓絲是否腫大或腐爛,鰓的顏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細菌性爛鰓病,則鰓絲末端腐爛,嚴重的病魚鰓蓋內中間部分的內膜常腐蝕成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小窗”;若是鰓霉病,則鰓片顏色發白,略帶微紅色小點;若是車輪蟲;斜管蟲、鰓隱鞭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蟲引起的魚病,鰓片上則會有較多粘液;若是中華鳋、雙身蟲、狹腹鳋、粘孢子蟲孢囊等寄生蟲,則常表現為鰓絲腫大,鰓蓋脹開等癥狀;小瓜蟲、孢子蟲大量寄生時,肉眼即可見大量白點,因此常被稱為“白點病”。
3.內臟 檢查內臟時,應先把一邊的腹壁剪掉,剪腹壁時注意不損傷內臟。先觀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見的較大型的寄生蟲。其次是觀察內臟的外表,如肝臟的顏色、膽囊是否腫大以及腸道是否正常,然后將靠近咽喉部位的前腸和靠近肛門部位的后腸剪斷,取出內臟后,把肝、腸、鰾、膽等分開,再把腸分為前腸、中腸、后腸三段,輕輕去掉腸道中的食物和糞便,然后進行觀察。絳蟲、吸蟲、線蟲等比較大的寄生蟲,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腸炎,則會發現腸壁發炎、充血;如果是球蟲病和粘孢子蟲病,則腸道中一般有較大型的瘤狀物,切開瘤狀物有乳白色漿液或者腸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點。
(二)魚病的鏡檢
用顯微鏡、解剖鏡、放大鏡對魚病進行檢查,簡稱鏡檢。鏡檢是在魚病情況比較復雜,僅憑肉眼檢查不能作出正確診斷而作的更進一步的檢查工作。在一般情況下,魚病往往錯綜復雜,很多病原體又小,除一些較明顯、情況又較簡單,憑目檢可以作出有把握的診斷外,一般都有必要進行鏡檢。
檢查時應注意的事項:
(1)要用活的病魚或剛死的病魚進行檢查。由于魚死亡后,寄生蟲很快隨之死去,寄生于魚體的病原體又非常微小,死后往往很快改變形狀或腐爛分解,因此時間稍長就很難確定其病原體。
(2)取樣時要保持病魚魚體濕潤。因魚體干燥后,寄生在病魚體表的寄生蟲會同時被于掉,甚至連病魚的癥狀也會變得不明顯或無法辨認。因此,應將病魚裝在帶有原飼養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檢查。
2.檢查方法
(1)載玻片法 適用于低倍鏡或高倍顯微鏡檢查。方法是取下一小塊病灶組織或一小滴內含物,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鹽水,蓋上蓋玻片,輕輕地壓平,先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用高倍鏡檢查。
(2)玻片壓縮法·用兩片厚度約為3~4毫米,大小約6 x12厘米的玻片,先將要檢查的組織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適量的清水或鹽水(注意體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體內器官或組織用0.56%的鹽水),用另一片玻片將其壓成透明的薄層,即可放到解剖鏡或低倍顯微鏡下檢查。
3.應該重點檢查的組織器官 魚的各個組織器官、血液都可能有病原體的寄生,但在生產實踐中,特別應該重點檢查的部位是粘液、鰭條、鰓、腸胃、肝臟。
(1)粘液 在魚的體表粘液中,除了肉眼可見的較大型的寄生蟲和病癥外,往往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病原體,如顫動隱鞭蟲、口絲蟲、車輪蟲以及吸蟲囊蚴等,粘孢子蟲和小瓜蟲的孢囊肉眼也不易區分。在檢查時,先用解剖刀刮取魚體表的粘液,然后按照鏡檢方法將粘液放到顯微鏡或解剖鏡下觀察。
(2)鰓 檢查鰓,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鰓組織,放在載玻片上,滴入適量的清水,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然后刮取鰓片上的粘液或可疑物,同樣按上述方法進行檢查。魚的鰓是特別容易被病原體侵襲寄生的部位,細菌或寄生蟲性.爛鰓、鰓霉、鰓隱鞭蟲、粘孢子蟲、微孢子蟲、膚孢蟲、車輪蟲、斜管蟲、小瓜蟲、半眉蟲、舌杯蟲、毛管蟲等原生動物,指環蟲、三代蟲、雙身蟲等單殖吸蟲,復殖吸蟲囊蚴,軟體動物的幼蟲以及鳋類等,在鰓上往往都會寄生。為了檢查的準確性,每邊的鰓至少要檢查兩片以上,取鰓組織時,最好從每一邊鰓的第一片鰓片接近兩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塊,寄生蟲大多在鰓小片的這兩個位置上有寄生。
(3)腸胃 檢查腸胃,首先應把腸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組織盡量去除干凈,不然在檢查時,脂肪進入腸道內的檢查物,不易進行觀察。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進行肉眼檢查,觀察腸道外型是否正常,若腸道外壁上有許多小白點,通常是粘孢子蟲或微孢子蟲的孢囊。肉眼檢查完后,一般是將腸道分為前腸、中腸和后腸三段,分別進行檢查。胃腸道也是最容易受細菌和寄生蟲侵襲的地方。除了引起腸炎的細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蟲如鞭毛蟲、變形蟲、粘孢子蟲、微孢子蟲、球蟲等原生動物以及復殖吸蟲、線蟲、棘頭蟲、絳蟲等都可經常發現,有時數量還相當大。復殖吸蟲、絳蟲、線蟲和棘頭蟲,通常寄生在前腸(胃)或中腸;六鞭毛蟲、變形蟲、腸袋蟲等,一般寄生在后腸近肛門3~6厘米的地方。
檢查時除了注意發現較大型的寄生蟲和在腸液中生活的寄生蟲外,還應注意腸內壁上有無白色點狀物或瘤狀物,有無潰爛發紅發紫的現象。如果有小白點,壓破其孢囊,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粘孢子蟲,有時也會是微孢子蟲。青魚腸里潰爛或有白色瘤狀物,往往是球蟲的大量寄生。如果發紅發紫,則一般是細菌性腸炎。
(4)肝臟 檢查肝臟,同樣先用肉眼觀察,注意肝臟的顏色與正常魚有無明顯變化,有無潰爛、病變、白色和腫瘤等。在肝的表面,有時可發現復殖吸蟲的孢囊或蟲體,有的則有粘孢子蟲、微孢子蟲或球蟲形成的孢囊的小白點。將外表觀察完后,從肝上取少許組織,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輕輕壓平,先在低倍鏡下觀察,然后再用高倍鏡觀察,通常在病魚肝臟上可發現粘孢子蟲,微孢子蟲等的孢子或胞囊,有時還有吸蟲的囊蚴。
三、魚病的診斷
在現場調查、目檢、鏡檢的基礎上,對魚病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往往才能作出最后的準確診斷。在判明魚病的原因時,除了癥狀很明顯的外,一般還應注意是由單一病因引起的還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若是單純感染,則病因明確;若是混合感染,則應根據病原體的種類、數量、部位等確定主要病因,只有找出了主要病因,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對魚病的治療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四、魚病的防治方法
一、加強精養池塘的水質管理
水質好壞直接影響魚類的健康與生長及飼料的利用率,因此充分認識池塘水環境的特性并加強科學管理,圍繞著增氧和降氨這一核心問題做好水質調節工作非常必要。主要措施如下 :
第一,清除池塘底過多的淤泥、
第二,定期潑灑生石灰(ph值偏低時)。
第三, 高溫季節晴天的中午開動增氧機,減少底層氧債,改善池水溶氧狀況.
第四, 水質過肥時用硫酸銅等藥物適當殺死部分藻類,加注新水。
第五,在高握季節、高產池塘,定期施入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
第六,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質,
二、提高魚體的抗病力
一要根據池塘條件和技術水平,制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二要根據天氣、水質和魚的生長活動情況,定時定量投喂,保證魚吃飽吃好;三要選擇配方科學、營養均衡的優質全價顆粒飼料投喂,避免魚體發生營養性疾病;四要加強日常管理及細心操作,要勤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好池塘日記;五要選擇抗病力強的優良品種飼養。
三、控制和殺滅病原體
(一)苗種檢疫 對購進苗種要檢疫。
(二)清塘 對魚塘要徹底清整消毒。
(三)食臺食場消毒 在飼料框的每邊及四角(三角)掛細竹簍3-6個(入水0.4米),每天每簍裝0.1公斤漂白粉預防細菌性魚病
(四)魚體消毒 春片魚種入池時用藥液浸泡魚體,可有效殺滅魚體表和鰓上的寄生蟲和細菌。
(五)糞肥消毒;有機肥應消毒后再施。消毒可用生石灰、漂白粉、魚康等藥物。
(六)高溫季節定期預防、①高溫季節采取料臺掛袋或定期潑灑殺菌藥可有效預防細菌性魚病。采用此方法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食場周圍的藥物濃度應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又不能影響魚類攝食。二是食場周圍的藥物的一定濃度應保持1小時以上。三是必須連續掛袋或潑藥3~5天;②高溫季節,魚生長旺季,定期投喂殺菌藥餌,可有效地預防各種細菌性魚病;藥餌量計算應把吃食魚體重全部計算入內,投藥餌量可比平時減少10%~20%,一般連續喂3天。
總之,魚病防治尤應以預防為主,掌握常用藥物的主要防治對象,還要根據季節、天氣、魚的種類等有針對性采取措施,方可防患于未然。
五、用藥方法與用藥量
一、常見的用藥方法
魚池施藥應根據魚病的病種、病情、養魚品種、飼養方式、施藥目的(是治療還是預防魚病)來選擇不同的用藥方法。主要用藥方法有以下七種:
(一)全池潑灑法
是池塘防治魚病的最常用方法。它是將整個池塘的水體作為施藥對象,在正確計算水量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施藥濃度來計算用藥量,然后把稱量好的藥品用水稀釋,均勻潑灑到整個池塘的水體,以治療魚病。消毒水體比較全面、徹底,缺點是成本較高。所以多應用于高產精養池塘,低產池一般在發生嚴重魚病時才使用此方法,而且多使用較廉價的藥物。
(二)掛袋法
即在投餌臺前2~5米呈半圓形區域懸掛藥袋4~6個,內裝藥量以1天之內溶解,不影響魚前來吃食為原則,可用粗布縫制藥袋或直接將小塑料袋包裝的藥品扎上小眼懸掛使用。此法適用于馴化投喂池塘,防治吃食性魚類的魚病,但魚病后期吃食不好時不宜使用。其優點是節省用藥成本,操作方便,對水體的污染小。
(三)浸洗法
即在1個容器內(一般用大塑料盆或搪瓷浴盆)配制較高濃度的藥液,然后將魚放入容器內浸洗一定時間后撈出,能殺滅體表和鰓上的病原體。其浸洗時間視魚類品種、藥物種類、濃度、溫度靈活掌握。此方法的優點是作用強,療效高,節省用藥量。缺點是不能隨時進行,只有在魚種分池、轉塘時才能使用。
(四)口服法
是馴化養魚常用的用藥方法之一。使用時將藥物按飼料的一定比例加入粉料中混合制成顆粒藥餌投喂,用于治療魚類的內臟病、出血病、豎鱗病等。其優點是療效較徹底,藥物浪費少,節省成本。缺點是對病情較重、吃食不好的魚沒有作用。該方法是目前經常使用的技術手段。
(五)注射法
多用于親魚的催產和消炎,一般采用胸腔、腹腔、背部肌肉注射。
(六)涂抹法
用于親魚的傷口消炎,常使用紫藥水或碘酊。 (七)浸漚法
此法一般適用于魚病預防,簡單易行,成本低。方法是在魚池的上風頭將藥物(主要是中藥、草藥或藥用樹枝葉)成堆或分成數小堆在池水中浸漚,以此來殺滅魚體外表及池水中的病原體。缺點是不能徹底殺滅病原體。
二、魚池水體的計算
采用全池潑灑法。用藥時必須先準確計算魚池水體,為此先要測量魚池的長度、寬度和水深,圓形池塘需測出半徑,再依下列公式計算體積。
魚池體積(立方米)=長度(米)X寬度(米)X平均水深(米)
魚池水體積(米):3.14X(魚池半徑米)的平方X水深
以上所列出的公式一,適用于方形或長方形魚池;公式二,適用于圓形魚池。需要說明的是方形魚池一般是有坡度的,其橫、斷面呈梯形,在計算體積時其長度和寬度的測量應以水面至池底的1/2處為準。
三、用藥量的計算
全池潑灑用藥量(克)=池水體積(平方米)X用藥濃度(ppm)
浸洗用藥量(克)=用水量(平方米)X漫洗藥濃度(ppm)
口服藥量(克)=魚池栽魚量(千克)X魚的服藥量(克/千克體重)
混飼配制濃度(%)=用藥量/(載魚量X日投餌率)X 100%
六、常用魚藥介紹
一、魚藥分類
目前在養魚生產上,普遍使用的魚藥大概有以下幾類:
1、鹵素類:如漂白粉,氯溴制劑,二氯制劑,碘制劑等, 這類藥物能有效的抑殺細菌,尤其是有機碘是現在公認的有效抑殺病毒的藥物;
2、重金屬銅類:如有機銅,硫酸銅。硫酸銅在殺死原生動物方面的功效相當的顯著但是有一點就是毒性比較大。有機銅就能在不影響效果的同時彌補這點;
3、呋喃類:呋喃西林,多用于體表消毒。呋喃唑酮,多用于腸炎,但是有副作用。;
4、抗生素類:這是一類最有效的抑殺細菌,病毒和霉菌的藥物。但是要謹慎使用,長期使用會產生抗藥性而使藥物失效。常見的有青霉素:對細菌,病毒,霉菌都有很好效果。慶大霉素:效果與青霉素差不多常與其交替使用。土霉素:對細菌,病毒的抑殺效果極好,見效快但是最大缺點就是霉菌對其免疫。紅霉素:用的不多,常見都是外用如爛肉,爛鰭。其特點在于產生抗藥性來得快,一般用藥3天后基本就會失效,約兩個月以后才可再用。所以在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時,要是注意替換和混合使用以避免病原產生抗藥性。最好在迫不得已的時候使;
5、中草藥:這是新興的一些魚藥,具有藥效高,見效快,無毒害的特點。常用有大蒜素:大蒜素抑制革蘭氏陽性,陰性細菌。對多數致病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其水浸液可殺滅原蟲,主治細菌性腸炎和豎鱗病。治療時可拌鉺料中口服,也可浸洗有病魚只。還有大黃,黃連等; 6、其他類:高錳酸鉀:強氧化劑,常用于藥浴和新魚檢疫,極不穩定,要現配現用。硝酸亞汞:白點病的特效藥。孔雀石綠和亞甲基蘭:常用于治療水霉和消毒,對一些原蟲也有抑制作用。富爾馬林:藥性烈,多用于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食鹽:萬能魚藥,而且能促進魚的食欲。是魚迷的最愛。
二、外用殺菌劑
(一)漂白粉
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氯化鈣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有效氯不得少于25%;次氯酸鈣遇水產生次氯酸,次氯酸又可釋放出活性氯和初生態氧離子。對細菌、真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主要用于細菌性魚病的防治。由于其水溶液含大量氫氧化鈣,所以還可調節池水的pH值。漂白粉穩定性差,一般條件下保存,有效氯每月減少1%~3%,遇光、熱、潮濕和在酸性環境下分解速度加快,因此漂白粉應使用新出廠的、密封嚴的,有條件時使用前應濺定其含氯量再將其用量折合成含氯25%計算,一般全池潑灑的濃度為lppm。
(二)二氯異氰尿酸鈉
含有效氯60%左右,性狀穩定,較易溶于水,溶解度為25%,水溶液呈弱酸性,pH值5.5、6.5,溶于水后產生次氯酸。具有殺菌、滅藻、除臭、凈水等作用,可防治各種細菌性魚病,一般用量為0.3~0.6ppm。市售的二氯制劑商品藥為魚康。
(三)三氯異氰尿酸
國際商品名Tcca,國內商品名很多,如強氯精、強氯、高氯、氯殺寧、魚康凈、超菌凈A型、農康寶1號等。Tcca含有效氯85%,市售的含氯消毒劑多為Tcca及其復配劑,其含氯量從30%~85%不等。穩定性好,易保存,密封防潮的情況下可保存3年以上。溶解度較低(1%~2%),作用與二氯異氰相同,全池潑灑用量為0.3~0.4ppm,清塘濃度為5~10ppm,其殺菌力為漂白粉的100倍。
(四)二氧化氯制劑
本品為含二氧化氯2%以上的無色、無味、無臭的穩定性液體,為廣譜殺菌消毒劑、凈水劑。它能使微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氧化分解,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病毒、藻類和原蟲的目的。使用濃度為0.5~2ppm,使用前需與弱酸活化3~5分鐘。強光下易分解,需在陰天或早晚光線較弱時用,不受水質、pH值變化的影響,不污染水體,其殺菌力隨溫度下降而減弱。國內商品名有百毒清、百毒凈、二氧化氯、亞氯酸鈉等。多為固體包裝,分A,B袋,分別溶解倒在一起活化3~5分鐘后全池潑灑。
三、外用殺蟲藥
驅殺甲殼類吸蟲、蠕蟲引起的魚病藥物多為有機磷等農藥,一般具有較大的毒性,而且污染水環境,因此應該盡量降低其使用濃度,減少使用次數。商品魚上市前兩周內應禁止使用。抗原蟲藥一般為重金屬和染料類藥物,如硫酸銅、孔雀石綠等,對魚的毒性和對水體的影響也很大,因此需慎用。
(一)敵百蟲 為有機磷藥物,是一種低毒的神經毒性藥物,外潑可治療寄生于魚體表和鰓上的甲殼類動物、吸蟲等。并能殺滅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和水生昆蟲;可用于越冬前殺滅耗氧生物。常用90%的敵百蟲原粉,用量為0.5~1 ppm;與硫酸亞鐵合用可增效,減少其使用量。不同魚類對敵百蟲的耐受力不一樣,家魚較強,鮭、鱒較弱,鱖、加州鱸等不能用。經常使用易產生抗藥性。
(二)強效滅蟲精等 強效滅蟲精及殺斃王、B型滅蟲精、殺蟲凈等商品魚藥,均為有機磷或菊酯類藥物的單一或復配制劑,可殺滅魚體外和水中的寄生蟲,毒性較大,常用易產生抗藥性,應采用不同的藥物交替使用。
(三)硫酸銅 主要用于防治原蟲引起的魚病(如車輪蟲、鰓隱鞭蟲、斜管蟲;杯體蟲等),還有滅藻、凈水作用,是一種高效、價廉的藥物。其缺點是藥效與水溫、水質關系大,而且其有效濃度與有害濃度差距較小,即安全范圍較小,因此其使用濃度不易掌握。其藥效與水溫成正比,與有機物含量、溶氧、鹽度、pH值成反比。池塘潑灑常用量為0.7ppm或0.5ppm加硫酸亞鐵0.2ppm。一般肥水塘多用點,高溫季節少用點,掌握不準可先少用,第二天再追加半量。
四、內服殺菌藥
(一)原料藥類 價格較高,用量較少,常用的有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環丙沙星、呋喃唑酮、新諾明等。原料藥品的單價較高,用量較少,一般使用時先用載體稀釋,再與粗原料混合,制成顆粒飼料或粘糊狀飼料藥餌使用。可用單一制劑或幾種藥物互配,也可與中草藥復配使用,療效好、副作用小,但長期使用易產生抗藥性,不同藥物應交替使用。
(二)商品藥類 多為一種或幾種原料藥與載體、增效劑等的復配劑。商品內服藥常用的有敗血寧、克瘟靈、腸鰓靈、出血散等,用于治療吃食性魚類的出血病、腸炎病、豎鱗病、腹水病、腐皮病等多種細菌性魚病。
(三)中草藥類 有牛黃、大黃、黃芩、黃連、連翹、大蒜素、大青葉、穿心蓮等。中藥有藥效長、標本兼治之功效,使用中藥時要精心組方,注意其拮抗作用與協同作用。中藥也可與西藥原料藥合理配合使用,療效更好。
五、內服殺蟲藥
(一)原料藥類 主要有硫雙二氯酚、阿苯達唑、吡喹酮等。用法是將藥物與適量的飼料原料混合制成顆粒料,或拌食投喂,可驅殺寄生于魚體內的絳蟲等寄生蟲。
(二)商品藥類 常用的有魚蟲速滅I、魚朗凈、絳蟲凈、魚用腸蟲清等。
七、常見疾病的防治
(一)病毒性皮膚病
1.痘瘡病 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
病癥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后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為石蠟狀,長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并影響親鯉的性腺發育。
流行情況 此病不常見,只有鯉魚對這種病較為敏感,流行面不廣,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
(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
(2)每立方米水體用0.4~1克紅霉素全池潑灑,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
2.鯉水腫病
上為健康鯉魚
中為急性型病鯉(示全身紅腫、豎鱗)
下為慢性型病鯉(示潰瘍痊愈后形成的疤痕)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診斷為鯉春病毒。細菌主是點狀產氣單胞菌。病毒是原發性病原,細菌是繼發性病原,不利的環境因素是催化劑。病癥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魚皮膚和內臟有明顯的出血性發炎,皮膚紅腫,身體的兩側和腹部由于充血發炎,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浮腫紅斑;鰭的基部發炎,鰭條間組織破壞,形成“蛀鰭”,肛門紅腫外突,全身豎鱗,鰓蒼白,全身浮腫;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有側游現象,有時靜臥水底,呼吸困難,不食不動,最后尾鰭僵化,失去游動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魚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開始皮膚表層局部發炎出血,表皮糜爛,脫鱗,而后形成潰瘍,肌肉壞死,鄰近組織發炎,呈現紅腫,有時局部豎鱗,鰭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發病過程長,可拖至45~60天或更長一些時間。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腫,腹腔積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現豎鱗。
流行情況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水腫病的發生,主要在危害2~3齡鯉魚,在鯉魚產卵孵化季節,最為流行。病魚池的鯉魚因該病死亡率可達45%,最高達85%,成魚飼養池的鯉魚,死亡率也可達50%以上
防治方法
(1)嚴防魚體受傷,受傷魚不能用作親魚,更不要將受傷魚和健康魚一起混養。
(2)產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體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魚24小時。
(4)對患病鯉魚,每尾體重150~400克個體,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餌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顆粒餌料,每50千克魚每天投喂顆粒餌料1.5千克,連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錳酸鉀涂擦患處,以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細菌感染。
(二)細菌真菌性皮膚病
1.白皮病
病原:此病是由白皮極毛桿菌所引起的。
病癥:開始發病時,尾鰭末端有些發白,隨著病情的發展,迅速蔓延到魚體后半部軀干,蔓延的部分出現白色,故又稱白尾病。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不久病魚的頭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掙扎游動,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況: 此病傳染性大,廣泛流行于全國各養殖場的魚種培育池,主要危害鰱、鳙魚的夏花魚種,夏花草魚為次,流行季節以6~7月最盛,這時正是夏花分塘時期,因操作不慎,碰傷魚體,病菌乘機侵入,引起該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達45%以上。該病的病程較短,從發病到死亡只要2~3天時間,對魚種生產威脅較大。
防治方法:
1)在牽捕、運輸過程中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受傷。
(2)魚種放養前或發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魚體半小時,藥液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 克或土霉素25克。
(3)發病嚴重的魚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灑。
(4)向病魚池潑灑痢特靈,每立方米水用藥0.3~0.5克
2.白頭白嘴病
病原 此病是由一種粘球菌引起的。菌體細長,粗細幾乎一致,而長短不一。菌體一般寬0.8毫米、長5~9微米,柔軟而易曲繞,無鞭毛,滑行運動。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5℃,pH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病癥 病魚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膚呈乳白色。唇似腫脹,嘴張閉不靈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難。口圈周圍的皮膚腐爛,稍有絮狀物粘附其上,故在池邊觀察水面游動的病魚,可清楚地看到“白頭白嘴”的癥狀。病魚體瘦發黑,反應遲鈍,有氣無力地浮動,常停留在下風處近岸邊,不久就會出現大批死亡
流行情況
白頭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見的嚴重魚病之一,草、青、鰱、鳙、鯉的魚苗和夏花魚種均能發病,尤其對夏花草魚危害最大。魚苗培養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時分塘,就容易發生此病,發病快,來勢猛,我國華中、華南地區最為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合理放養和及時分塘。
(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灑,每立方米水用藥1克,每天1次,連續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灑,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
(4)用烏蘞莓(五爪龍)、硼砂合劑治療,每立方米水用烏蘞莓5~7克、硼砂1.5~2克,每天灑藥1次,連續3天,病情嚴重的應連續灑藥6天。
(5)用五倍子全池遍灑,每立方米水用藥2~4克。
(6)用烏桕葉治療。每立方米水用烏桕葉干粉6.25克,或鮮葉25克;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分鐘,全池遍灑。
3.赤皮病
病原:此病是由螢光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為,0.7~0.75微米,菌體寬為0.4~0.45微米,單個或成對排列、有運動力,極端有1~3根鞭毛,無芽孢,菌體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此菌好氣,適宜溫度為25~30℃,在40℃的水溫尚能生存。
病癥 此病是草、青魚種和成魚階段的主要魚病之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及腹部最明顯,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似一把破扇子。有時病魚的腸道也充血發炎。
流行情況
此病流行廣泛,而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腸炎病并發。每當魚種放養、牽捕或搬運時;由于魚體受傷,病菌乘機侵入感染而發病。在寒冬季節,魚體皮膚也可能因凍傷而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魚池徹底清塘消毒,并在牽捕、搬運、放養過程中,防止魚體受傷;魚種放養時,用漂白粉藥液給魚種浸洗半個小時左右,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藥5~10克。
(2)給病魚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魚第一天用藥10克,第二至第六天減半,用適量的面糊作粘合劑,拌入餌料中,做成藥餌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
4.癤瘡病
病原:病原菌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菌體長0.8~2.1微米,寬0.35~1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有莢膜,無芽孢,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
病癥:患病初期魚體背部皮膚及肌肉組織發炎,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部位出現膿瘡,手摸有浮腫的感覺,膿瘡內部充滿含血的濃汁和大量細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魚鰭基部往往充血,鰭條間組織破壞裂開,有時像把爛紙扇,病情嚴重的魚腸道也往往充血發炎。
流行情況:此病在我國各養殖區都可發現,但發病數不多。主要危害青魚。此病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與赤皮病相同。對于患癤瘡病的親魚,可在病灶部位抹濃高錳酸鉀或金霉素軟膏消炎。
5.打印病
病原:此病是由點狀產氣單孢菌點狀亞種引起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多數兩個相連,少數單個,菌體長為0.7~1.7微米,寬0.6~0.7微米,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無芽胞。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
病癥:癥灶主要發生在背鰭和腹鰭以后的軀干部分,其次是腹部兩側,少數發生在魚體前部。發病部分先是出現圓形的
紅斑,好似在魚體表皮上加蓋的紅色印章,隨后表皮腐爛,中間部分鱗片脫落,腐爛表皮也崩潰脫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圍的鱗片埋入已腐爛的表皮內,外周的鱗片疏松并充血發炎,形成鮮明的輪廓。在整個病程中后期形成鍋底形,嚴重時甚至肌肉腐爛,露出骨骼和內臟,病魚隨即死去。
流行情況 :近年來,此病已發展成為主要魚病之一,主要危害鰱、鳙魚、團頭魴、細鱗斜頜鲴等,在各個發育生長階段中都可發病,尤其對鰱、鳙、團頭魴的親魚危害最大,發病嚴重的魚池,其發病率可高達80%以上。此病在華中、華北較為流行,夏、秋兩季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
(1)在扦插、搬運和親魚催產時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魚體受傷;魚池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并在放養時適當調整放養密度,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內水質清新,可以預防或減輕病情。
(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灑。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灑。
(4)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勻潑灑,連續3天。
(5)親魚發病可選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魚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環素,每千克魚注射2毫克,進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時采用高錳酸鉀等殺菌藥物涂于病灶處。
6.豎鱗病
病原:此病是由水型點狀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近圓形,單個排列,革蘭氏陰性。此病菌經毒力感染試驗,能產生與原有病魚相似的癥狀。
病癥 病魚體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魚體后部部分鱗片向外張開像松球,鱗的基部水腫,以致鱗片豎起。用
手指在鱗片上稍加壓力,滲出液就從鱗片基部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脫鱗處形成紅色潰瘍,并常伴有鰭基充血,皮膚輕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倒轉,腹部向上,這樣持續2~3天,即陸續死亡。
流行情況 此病主要危害鯉魚。此病在我國東北、華中、華東等養殖區常出現,有兩個流行季節:一為鯉魚產卵期,二是鯉魚越冬期。一般以鯉魚產卵期為主要流行季節。親魚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達85%。此病的流行與魚體受傷、池水污濁及魚體抗病力降低有關。
防治方法
(1)魚體受傷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牽捕、搬運、放養等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防止魚體受傷。
(2)親鯉產卵池在冬季要進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鏈霉素或氯霉素進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藥3~6毫克。
(4)每100千克水加搗爛的大蒜0.5千克,攪勻給病魚浸洗數次。
(5)用2%食鹽與3%小蘇打混合液給病魚浸洗10分鐘,或3%食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