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冬
魚種培育至當年12月,水溫降到5℃以后進入越冬期,進入越冬前應更換網(wǎng)箱,稀疏密度,體長8厘米~10厘米的魚種以50尾/立方米左右為宜。越冬期間許氏平魚由基本停食,到第二年水溫回升到5℃~6℃以上時,開始引誘投食,每日1次~2次。投餌率為5%~6%。越冬成活率視魚種的大小及體質狀況而異。魚種平均體重為36.2克,越冬成活率達73.3%。另外,條件允許應將魚出箱轉為陸上室內或坑道水池越冬,以降低海上越冬風險。
二、魚病防治
生產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水質管理,做好藥物預防,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在育苗期間,通過換水、清污方式保持良好水質以防止纖毛蟲類的泛濫。同時每隔5天用(1~2)×10-6濃度的土霉素或呋喃類藥物全池噴灑,防止病菌的感染。如發(fā)現(xiàn)魚體感染病菌也可用1.5×10-6濃度吡呱酸進行藥浴。如纖毛蟲大量發(fā)生則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連續(xù)噴灑十分有效。魚種能攝食死餌后,應定期在餌料中加拌藥物和維生素添加劑,以防魚病的發(fā)生。用呋喃唑酮藥餌連續(xù)投喂3天~4天,或土霉素藥餌,連續(xù)投喂4天~5天。高溫季節(jié),在箱內掛藥袋,在20平方米的網(wǎng)箱內均勻掛袋4個~6個,每袋裝漂白粉50克~100克,5天~7天換袋一次。
1.弧菌病
癥狀 病魚體表發(fā)白,并伴有大量纖毛蟲寄生,消化道輕微發(fā)炎,對魚苗危害較大。
治療 可采用一般性的抗菌藥物治療,呋喃唑酮(2~4)×10-6濃度或氯霉素(1~2)×10-6濃度全池潑灑,連續(xù)3天。但應盡早避開那些引起該病發(fā)生的因素,如殘餌及死魚等應盡量清除干凈。
2.氣泡病
癥狀 主要在育苗早期,病魚腹部有一個或多個明顯的大小不等的氣泡。病魚腹部向上,無法正常游動而死亡。
治療 此病主要是由于培育池中藻類大量繁殖而產生過飽和的氧氣而致。其防治方法是及時沖注新水,或對育苗室進行遮光降低藻類光合作用。
3.鲺病
癥狀 寄生于魚的體表,親魚及稚幼魚都有寄生。仔細觀察,肉眼可見其在魚體上不斷爬行,加上其口刺對魚體的刺傷,致使病魚極度不安。而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4.錨頭鳋病
癥狀 剛從海上捕撈的親魚有錨頭鳋寄生,數(shù)量不定,全身都有分布,對許氏平魚由危害不大。
治療 用(10~20)×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液藥浴。
南方漁網(wǎng)編輯:陳如燕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