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成鰍養殖技術
1、池塘養殖
(1)鰍池條件:養殖泥鰍的池塘可大可小,幾十平方米的小池塘,乃至凡公頃的大池塘都可采用。另外,還要考慮要有充足的水源。泥鰍對池塘的要求較低,只要池塘深達到1米即可采用。為防止泥鰍逃跑,應夯實加固池埂,并在進排水口處設置雙層密眼攔網。池底淤泥厚度20~30厘米作為泥鰍的生活場所。
(2)鰍種放養:鰍種入池前一周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每公頃池塘用生石灰1.125~1.5噸或漂白粉75~150公斤。藥物用水溶解后全池潑灑即可。每公頃施腐熟發酵的糞肥4:5~7.5噸作基肥。小池塘每平方米放養規格5~6厘米的魚種20~50尾,大池塘每平方米放養魚種15~30尾。魚種除了自己培育外,也可以捕撈收集或從市場上購買野生泥鰍作魚種,魚種要求無病無傷。
(3)飼料投喂:飼料投喂魚粉、畜禽加工下腳料、豆餅粉、麥鼓、玉米粉、米糠、次粉等,將飼料加水捏成團放在固定投料點上或餌料臺上喂魚。餌料臺用篩絹制作,面積2平方米左右,篩絹用相應規格的木框或鐵框固定,深入水底。一般200~300平方米,設一個投餌點或餌料臺。投喂的飼料要新鮮,不要投喂腐敗發霉的飼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以魚2小時內吃完為宜。日投飼率:5~6月為3%~5%,7~8月為5%~8%,9月為3%。
(4)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防逃,尤其是雨天。夏季要勤補水,保持水深在50~60厘米深。發現水色發黑,還要及時換水。
2、稻田養殖
泥鰍非常適合稻田養殖,并能實現鰍稻雙豐收。
(1)稻田選擇:用于養殖泥鰍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枯水季節也有新水供應的稻田,而且要排灌方便,田底沒有泉水上涌。土壤以粘土和壤土為好。稻田要求保水力強,土質肥沃,有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不滲水,干涸后不板結。
(2)稻田改造:稻田可改造成溝溜式或田塘式。溝溜式就是在稻田內挖魚溝、魚溜,為泥鰍提供生活場所。魚溝寬30~40厘米,深20~30厘米,魚溝可挖成“日”、“田”或“井”字形。在魚溝交叉處挖1~2個魚溜,魚溜開挖成方形、圓形均可,面積1~4平方米,深40~50厘米。魚溝、魚溜總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5%~10%。田塘式是在稻田內或外部低洼處挖一個魚塘,魚塘與稻田相通。這種方式,泥鰍可在田、塘間自由活動和吃食。魚塘的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0%~15%,深度為l米。魚塘與稻田以溝相通,溝寬、深均為0.5米。稻田改造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到50厘米,底寬60厘米,并且要夯實,以防止泥鰍逃跑。另外在池埂表面鋪上塑料布,防逃效果要更好一些,塑料布兩邊深入田塊泥面下30厘米。如果是粗養,也可不進行田內改造,只需加高加固田埂即可。
(3)鰍種放養:鰍種在泡田時即可放養。精養每平方米放養規格5~6厘米的鰍種20~30尾,粗養每平方米放養3~5尾。
(4)施肥投餌①精養:施肥按照稻田施肥要求即可。養殖泥鰍不影響稻田正常施肥。飼料可以投喂魚粉、畜禽加工下腳料、豆餅粉、麥麩、玉米粉、米糠、次粉等,將飼料加水捏成團投喂。鰍種放養第一周先不投餌。一周后,每隔3~4天喂一次。開始投喂時,餌料撒在魚溝、魚溜和田面上,以后逐漸縮小范圍,集中在魚溜內投喂。一個月后,泥鰍正常吃食時,每天喂2次。日投喂量占魚總重量的3%~8%,每次喂的飼料量以魚兩小時內吃完為宜。超過兩小時應減少投喂量。
②粗養:不需投餌,只需施適量糞肥肥水即可。
(5)日常管理:要注意降雨天防逃,將田內過量的水及時排出。經常整修加固田埂。注意檢查進排水口攔魚設施,有損壞要及時修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