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們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結合鱖魚的自身生物學特性,其養殖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三大問題。
一、良好的水質
鱖魚喜清新水質,對水質和溶氧的要求很高,溶氧量需保持在5mg/L以上。若水中溶氧量過低會出現浮頭甚至死亡,因此加強水質管理十分重要。在實際生產中為了解決好養殖效益、放養密度和水質三者之間的關系往往采取施用微生態水質改良劑和高效增氧劑的方法來改善水環境。如“凈水菌”等微生態水質改良劑是以枯草芽孢桿菌和乳酸桿菌為主的多種有益菌的復合體,其生命力極強,能在水體中迅速繁殖,并產生大量胞外酶類,從而大量消耗池塘中的殘餌和動物排泄物等大分子有機物,明顯降低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改善水質。“顆粒氧”能迅速提高水體中的含氧量尤其是能底層的含氧量。實踐證明在6--9月份的高溫季節每10天左右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劑,視具體情況在傍晚前后或陰雨天氣遇低氣壓時使用“顆粒氧”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40cm,水中溶氧量始終保持在5mg/L以上能有效的提高鱖魚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降低病害的發生機率,提高水產品的品質,從而大大提高養殖效益。
二、優質的餌料
鱖魚屬肉食性魚類,一般以攝食鮮活餌料為主。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治宜或利用天然水域捕撈的野雜魚或用配套養殖池塘專門培育的魚種作為餌料。但由于天然水域捕撈的野雜魚供應不穩定.專門的配套養殖池塘培育餌料魚成本又太高,實際生產中最好把兩者相結合以天然水域捕撈的野雜魚為主,池塘專門培育餌料魚魚種為輔。捕撈的野雜魚應注意剔除黃顙魚等帶刺的種類(以防刺傷鱖魚口腔)后,再投喂。專門的餌料魚培育池應與鱖魚養殖池毗鄰或相距不遠,便于隨需隨取。補充捕撈野雜魚的餌料魚的不足。投喂的餌料魚的體長最好為鱖魚體長的50%以下,過大不宜攝食,造成浪費。日投喂量15%左右,也可一次投足,3--5天投喂一次。鱖魚的攝食高峰通常在清晨和傍晚,發現餌料魚不足可立即補投。餌料魚投喂密度應適量,密度過稀,鱖魚為追食餌料魚會消耗過多體能,不利生長;密度過大,會增加池水中總耗氧量,易引起鱖魚缺氧浮頭。對餌料魚要嚴格把關,凡餌料魚放人養殖池塘之前,先檢查餌料魚是否帶病,無病才能放人池塘。放人鱖魚塘的餌料魚要徹底消毒,最好能配備一個小塘作為餌料魚消毒之用,這樣消毒時間可長些,徹底一些,杜絕病原體入池。同時由于每次消毒不在鱖魚塘中進行,避免鱖魚及其同塘水體受消毒藥物的影響。
三、合理的防病
鱖魚疾病的防治與養殖家魚一樣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首先對于鱖魚常見的暴發型出血性流行病、暴發型病毒性流行病、細菌性爛鰓病、車輪蟲、斜管蟲、指環蟲、三代蟲等疾病要有充分的認識,從魚種的引進、放養、平時管理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好檢疫與預防。引種時要事先調查,盡量選擇用野生、強壯的原種培育的親魚繁殖的魚種,且應注意該區域有無大規模的發病史。在運輸、捕撈過程中,須細心操作,避免碰傷魚體,感染魚病。對餌料魚要嚴格檢查、消毒,患病的餌料魚不得投喂,杜絕病原體人池。對寄生蟲要有足夠重視,在魚的體表及鰓上有寄生蟲寄生但數量不多尚未暴發流行時,雖然寄生蟲本身不會直接引起魚類死亡,但不能忽視因為魚的鰓及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很容易被其它病原體繼發感染,且一旦患病,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要及時有效殺滅魚體體表的寄生蟲,防止魚體體表受損后暴發其它疾病.造成大的損失。平時要加強值班、巡塘,如觀察發現鱖魚攝食不旺、行動遲緩或有吐出餌料魚的行為等情況,應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及時對癥下藥。防治細菌、寄生蟲病可分別用為0.3g/m3二溴海因或0.5g/m3萬消凈片、0.1g/m3混殺靈等低毒高效藥物全池潑灑。若為寄生蟲與細菌并發癥,應先滅蟲后滅菌。在魚病防治過程中,應慎用敵百蟲、硝酸亞汞、孔雀石綠等對鱖魚敏感的藥物,對未用過的新藥最好能在使用前通過做安全試驗的方法來確定使用濃度,以免產生負面影響。近年來,許多養殖戶通過定期讓餌料魚攝食環保型的“魚蟲必克”及多種維生素等添加劑制成的藥餌,然后立即投喂鱖魚的方法(即利用活的餌料魚做載體達到內服藥物的效果)來防治鱖魚的寄生蟲等疾病,增強魚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