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鴨混養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因其能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抗擊養殖風險,而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條捷徑。然而魚鴨混養魚病高發,尤其是暴發性魚病多發,直接關系養殖成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漁場Ⅲ號塘,因魚鴨混養,2002年12月10日造成魚病暴發,一夜之間死魚1000多公斤。在寒冷的冬季出現魚病暴發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是少見的,本文筆者就冬季暴發性魚病發生的原因及防治對策作一探討。
一、死魚池塘條件
我校實習漁場Ⅲ號塘面積5畝,水深2.3m,池底淤泥50cm厚,水源為鳳凰新村生活用水,放養密度1300尾/畝,以鰱鳙為主。池堤一側搭簡易鴨舍150m2,養鴨2000只,水面用網圍三分之二面積供鴨活動。2002年12月10號氣溫突然下降,當晚死亡鰱鳙、草魚1000多公斤。
二、魚病暴發的原因
1、魚鴨混養池鴨糞直接落人池底,短時間內魚消耗不完,造成堆積,加上池塘過多的淤泥,底層有機質過多,氣溫突然下降時,池塘水表層溫度很快下降,形成一密封層,底層熱量散發不出來,使得底層溫度隨著升高,沉積的鴨糞、有機質發酵分解消耗大量氧氣,同時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硫化氫,池塘底部呈現缺氧狀態,加上池底有機物經厭氧菌分解產生大量有機酸,而降低了pH值,更加使得底層糞泥中硫化物和亞硝酸鹽含量明顯增加,且可溶性硫化物在酸性條件下,大部分以硫化氫形式存在。溶氧量的減少,有毒氣體的產生是冬季魚鴨混養池魚類暴死的重要原因。
2、魚鴨混養池由于生糞直接下塘,故寄生蟲很多。加之12月10日前溫度一直較高,寄生蟲很活躍,它會侵襲魚體,使魚的皮膚、鰓被破損,致使池魚體質降低,抗病力減弱,尤其是鰓絲上的寄生蟲(死魚鰓絲上有大量中華鳋)將鰓表皮細胞破壞后,水中病原體直接侵入組織和血液,并引起嚴重感染,引起寄生性和傳染性并發癥,從而導致暴發性魚病發生。
3、魚鴨混養時,鴨喜在池中戲水掘泥,加上魚、鴨糞的產生,如果魚、鴨混養密度過大,使得出現水體小魚多,水面窄鴨多,容易導致水質惡化、缺氧,引發暴發性魚病。
三、防治對策
1、預防方法
(1)在魚種放養前進行徹底清塘,排干池水,挖除過多的糞泥,每畝用生石灰80kg兌水全池潑灑,殺死魚類病原體和敵害生物。魚種下池時要用孔雀石綠、高錳酸鉀、食鹽等藥物進行消毒。
(2)我校實習漁場因引用生活污水養魚,所以水質肥,魚種放養應以羅非魚、鯉魚為主,其次是濾食性鰱鳙魚和雜食性鯽魚等,草、青魚少放。
(3)池塘應有排灌設施,由于鴨糞容易造成水體過肥,魚易患病或泛池,所以在飼養期內應經常向池塘注入新水,排去部分老水,尤其是天氣突變時更應如此。換水時最好排去池塘底層的污水,加進的新水盡可能保持水質清新,冬季池塘根據水質適時開增氧機,保持水體溶氧豐富。
(4)適當調整魚鴨的放養密度,每畝水面放鴨以200只左右較適宜,魚類放養密度以800---1000尾/畝左右為宜。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cm左右。
(5)在魚鴨?昆養池應定期用30ppm生石灰或1.5ppm漂白粉全池潑灑,每月2--3次,以殺死水中的細菌和寄生蟲。對鴨定期進行疫苗注射或藥物預防,鴨舍也要經常消毒,防止鴨病原體傳人水體與魚發生間接感染。
2、治療方法
(1)寄生蟲較多的池塘,應及時用90%晶體敵百蟲0.5ppm,或用CuSO4和FeS04(5:2)合劑全池潑灑,使池于0.7ppm(但小爪蟲病不能用CuS04治療)也可用殺蟲威15--20mL/畝·m,全池潑灑,同時用剎蟲威拌餌投喂,連喂3—5天。
(2)每畝水深1m用黃土100kg加水調成糊狀全池潑灑,可治療嚴重的缺氧。或者人尿100kg/畝,米加稻草灰5kg調勻潑灑。
(3)淤泥過多的池塘,用35--40ppm生石灰全池潑灑,隔三天再用一次,同時用“魚血寧”拌餌料投喂,連服5天。
(4)每畝水深1m,用“暴血停”10---15mL兌水全池潑灑,連用2天。
(5)水質過肥池塘,用強氯精0.3—0.4ppm全池潑灑,每天用1次,連用2--3天,同時用“克血康”泡小麥投喂,連喂3--5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