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我們進行了池塘主養泥鰍試驗,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塘口 試驗塘3口,每口0.5畝,共1.5畝。塘口規格一致,均為寬16.5米,長20米,呈南北向,池深1.3米,正常水位80--100厘米。養殖前對塘口進行整理,塘底部及四周鋪一層塑料薄膜,以利防逃和起捕,再在塑料布上鋪設一層20厘米厚的腐壤土。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進行了徹底清塘。苗種投放前5天,用發酵過的糞肥每畝400千克培肥水質,培養浮游生物和小型水生動物。塘口進出水系配套,水質良好,進水口高于出水口30厘米,進出水口設置細鐵絲網。
2.苗種放養 泥鰍品種主要是黃板鰍,收購于高寶湖自然捕撈的苗種,鰍種活力強、無病無傷、規格較為整齊。苗種下塘前用3%左右的食鹽水消毒3--4分鐘,具體時間視泥鰍忍受程度而定,并在容器內逐步加入塘水,使鰍種適應溫差的變化。苗種下塘后第2天,由于塘中“水華”較多,潑灑了一次藍藻凈。下塘后第7天和第10天,各用了一次絡合碘,預防腐皮等疾病。每個塘口投放10--13厘米/尾的花白鰱10尾。
3.投飼 放養前10天,對泥鰍進行馴飼,使其由河湖等天然水域中的夜間覓食逐步轉變為白天定點集中攝食,并由吃天然餌料變為吃人工飼料。投喂的飼料為魚用顆粒飼料。水溫低每天投餌1次,下午1—2時投喂;水溫高于22℃,每天投喂2次,上午8時一次,占投飼量的1/3,下午4時一次,占投飼量的2/3。低溫每天的投飼量為2%左右,攝食高峰期日投飼量4%—6%,水溫高于32℃或低于10℃,少喂或停喂飼料。
4.飼養管理 養殖過程中透明度一般控制在25--30厘米,注意防止水質過肥或老化。春秋季每10--15天換水1次,換水時邊排邊灌,每次更換新水量20厘米左右,夏季高溫天氣,5--7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30厘米左右,梅雨季節或天氣悶熱時,及時換注新水。汛期保持水位深度,搞好防逃。每15--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以消毒防病,方法是將塊灰加水溶化冷卻后全池潑灑,每畝用量10千克左右。平時視水質情況,進行適當施肥。堅持早中晚巡塘,做好日常管理的詳細記錄。
二、結果
成鰍于年底集中起捕上市。捕撈時,先排干池水,將底部塑料布上的泥土連同泥鰍逐一挖到鐵篩內,用水沖去淤泥,即得泥鰍,捕撈干凈徹底。捕起的泥鰍經過2--3天蓄養后出售。
三、討論
1.鰍種質量及其疾病預防是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暫養時間長、有病有傷、活力差的鰍種不能放養。為求規格整齊,而將鰍種過篩,極易使鰍種皮膚擦傷、擠壓受悶,對成活率影響較大。最好用聚乙烯網篩、網兜,并將網篩、網兜放入肥水中浸泡一周,使其附著藻類,減輕鰍體摩擦。苗種下塘前15天是發病死亡:的高峰期,易患水霉、腐皮、寄生蟲等疾病,應搞好苗種、水體、工具、飼料的消毒,可用優馬啉、季銨鹽碘、氯制劑等消毒滅菌,苗種下塘前半月水體消毒要進行3--5次。
2.泥鰍對溶氧的要求較高,密度較高的情況下,應設置增氧機或經常換注新水,保持池水較高的溶氧量。
3.泥鰍逃逸能力很強,要夯實池埂,防止產生漏洞,四周最好栽上聚乙烯網片。進出水口做實做牢。大暴雨時,防止因池水上漲而逃魚,日常管理中,應密切注意。
4.養鰍飼料中植物性和動物性成分要兼顧,提高生長速度和成活率。飼料最好為半浮性,以滿足在不同水層活動泥鰍的吃食需要,使其吃食均衡。
5. 若池塘面積較大或池底不規則,難以鋪塑料布,可在池底中間開挖數條集鰍溝,寬30厘米、深40厘米左右,然后放水至池底平面,這樣2--3天后,泥鰍絕大部分會游到集鰍溝中,起捕也很方便。
6.成鰍如在春節期間上市,其價格更高,正常20尾/千克左右的泥鰍可賣到30元/千克,這樣每千克可增效益10元左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