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我們在高郵湖進行網箱養殖黃顙魚試驗,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F將試驗情況介紹
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水域的選擇 試驗地點選擇在位于高郵湖的金湖縣境內的雞鳴蕩外灘下尾,水面寬闊,水質清新,無“三廢”污染,微流水,環境安靜,常年水深在3米以上,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2.網箱結構與設置 網箱材料是0.25/2×3乙綸線編織的網片,網目一般為1--2厘米,以餌料魚投入后不能逃逸為宜。網箱規格為6米x4米x2米,敞口浮動式,用毛竹制作成框架,在毛竹對角間拉起兩根聚乙烯繩,在每根聚乙烯繩下均勻地系上6根末端帶鐵絲鉤的繩。
網箱沒入水中部分為1.5米,露出水面部分為0.5米,底部四周以磚塊作沉子,使網衣定形以防止黃顙魚逃跑,再在網箱口頂端四周縫上寬0.5米的罩網作防逃網。
3.魚種放養 網箱在魚種進箱前7--100天下水,使網箱附著藻類,減少魚種入箱后摩擦受傷。網箱養殖黃顙魚要求密度適中,每平方米放養150尾,放養規格為4--5厘米/尾;放養時間:2003年4月10日一次性選擇規格均勻、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活動能力強的魚種,經3%~5%的食鹽水浸冼5--10分鐘后,放入網箱飼養。同時在網箱中放養適量水花生等水萆,水草覆蓋率為20%左右。
4.飼料投喂 魚種下箱后開始投喂少量小魚、小蝦和蚯蚓。2003年5月1日開始對黃顙魚進行人工馴食:每次投料前,輕敲料桶,使魚種形成條件反射,然后將按照黃顙魚的營養需求配好的飼料,均勻地掛到12根鐵絲鉤上。第一次魚種顯得比較緊張,以后慢慢適應,經過4天馴食,網箱魚種均形成群體攝食。從第一天開始以后逐漸減少小魚、小蝦和蚯蚓的投喂,加大配合飼料的投喂量,4天后停止投喂魚、蝦,全部改投配合飼料,投料要做到“四定”、“四看”,每天投喂時間、次數視天氣、水溫情況而定。
5.日常管理 一是要勤檢查,網箱下水前要檢查網衣有無破損,下水后要檢查箱體是否呈箱形。二是要每天早、中、晚檢查網箱是否完好,如有破損及時修補,防止逃魚。三是在大風暴雨季節要加固網箱,及時升降網箱。四是定期提拉網箱箱體以清除箱體上的附著物,保持箱內水體交換通暢。此外做好工作日志。
6.魚病防治 黃顙魚在飼養過程中一般不易得病,平時注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做好常規消毒措施,定期以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劑潑灑或掛袋預防病害。①水霉病是冬春季節的易發病,用3%~5%的食鹽水或5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洗10-15分鐘,同時在網箱中用強氯精掛4—6只藥袋,可達治療效果。②小瓜蟲病是無鱗魚易發病,用敵百蟲0.02--0.03克/米3水體潑灑。
二、養殖結果
經7個月的飼養,10月下旬起捕出售,黃顙魚平均規格0.161千克,總收獲3528尾,產量568.01千克,每平方米產魚23.67千克,成活率97.98%,餌料系數1.96。黃顙魚平均價格為30元/千克,總產值1.704萬元,養殖成本:餌料費0.45萬元,魚種費0.288萬元,網箱折舊、藥品費0.162萬元,獲利0.804萬元,平均每平方米獲利335元,投入產出比1:1.89。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