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羅非魚是熱帶性魚類,它的抗寒能力比較差,一般水溫降到12℃時,羅非魚就會出現凍傷或凍死,奧尼羅非魚的抗寒能力相對較強些,但也不能長期處于低溫的環境中越冬,在我國,除海南、臺灣和云南、廣東省的部分地區能自然越冬外,大多數地區羅非魚都不能在自然環境下越冬,都要采取相應的越冬保種措施,確保親本、苗種的順利越冬。
羅非魚的越冬方式很多,根據各地氣候和越冬條件的差異,主要有蓋薄膜大塘大棚越冬、溫泉水越冬、深水井、工廠余熱、鍋爐加溫以及電熱器加溫等方式。我所作為羅非魚苗種生產基地,根據幾年來的越冬經驗基本采用蓋薄膜大塘大棚和鐵架蓋薄膜越冬相結合的越冬方式,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較為成功的越冬技術。
越冬前的準備
1、越冬池塘的選擇及準備
越冬塘要求選擇地勢較高、保水力好、背風向陽、面積不宜過大,一般在6畝以內為宜,為東西走向,跨度不宜過大。越冬塘在越冬前半個月要將池水抽干,清除塘底雜魚、雜草、雜物等,并嚴格修補塘埂和排水口,特別是排水口濾網。有條件單位可讓大塘暴曬至龜裂,然后回水10-15 厘米進行消毒,消毒時可用生石灰和茶粕相結合,消毒范圍包括塘底、塘埂,以徹底殺滅雜魚和細菌,回水時最好采用清新的外河水或井水。越冬塘水不要求培育肥水,因水質較肥不利于越冬期間管理,加大了管理難度,消毒回水后5-7天,便可試水放魚。
2、越冬材料的準備及搭建
主要是做棚拱架,在大塘中間用木樁搭成一排支撐架,然后在上面架小鋼絲,塘邊用木樁固定,蓋上薄膜后在上面加壓鋼絲繩,用小鐵線固定好上下鋼絲繩。蓋薄膜時要拉平,防止下雨時雨水積聚在大棚上面,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薄膜是否有漏洞,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越冬設備的準備
根據不同的越冬方式,對越冬期間所需的加溫、增氧、排污等設備應在越冬前準備好,如加熱器、鍋爐、控溫儀、水泵、增氧機等。
越冬魚的進塘前準備
1、越冬前催肥
越冬前一個月將要越冬的魚集中專池囤養,進行加強培育,促使其膘肥體壯,增強越冬抗寒能力,使之逐步適應越冬期間的生活環境,將部分體弱或受傷的魚提前淘汰。
2、越冬魚的選留
越冬魚有親魚和魚苗兩種:
(1)親魚:親魚進池時要按生產苗種的要求進行嚴格挑選,確保每尾親魚都符合要求。親魚的雌雄比例按3:1或4:1選留,并將雌雄分塘越冬,便于來年雜交繁殖時配組操作。留選數量根據生長魚苗計劃量再加上15%-20%,以確保來年苗種生產的順利進行。
(2)魚種:越冬魚種以4-6厘米為好,一般苗種越冬要求進池時在同一規格,過大會使越冬塘利用率降低,過小的魚種在越冬過程中適應能力差、成活率低及會出現同一塘越冬苗規格大小不一的現象。選留的魚種還要注意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表光滑、無凍傷的個體。
無論是選留的親魚或魚種,選留時操作都必須輕快細致,以免碰傷魚體,并即選即入池,魚種在分級過篩時不宜長時間密集于網池中,一般在網池中吊水兩個小時后即可進行分篩、計數入塘,最長時間不宜超過五個小時,更不宜進行高密度長途運輸,否則會造成魚體嚴重受傷,導致越冬成活率低。
3、魚體消毒
越冬時親魚,魚種在運輸和操作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在進池前應對魚體進行藥物消毒,可用2% -3%食鹽溶液(不加碘)浸泡魚體5-10分鐘才下塘,待全部魚種入塘后,可用0.3 ppm 二氧化氯進行全塘消毒,以防疾病發生。在入塘后一個星期內,要密切注意入塘魚種活動情況,特別是水溫較低時操作的魚種傷口是否感染,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入塘一個星期后,魚種的情況才基本穩定,進而進入越冬期間管理。
越冬魚進池時間和密度
1、進池時間
應在水溫18-20 ℃時進池為宜,要趕在第一次寒流之前結束,一旦水溫低于16℃時,起捕的魚就不能作越冬魚種,因為水溫會使魚體凍傷,進池后會陸續死亡。捕魚進池時宜選擇在天氣穩定,有較強陽光,一般在上午九點半后才開網捕魚,至下午四點半前結束,因此段時間水溫較高,有利于操作。
2、放養密度
越冬魚進池密度根據越冬環境條件,魚體大小和管理水平而定。在薄膜越冬大塘,靜水增氧,一般每立方水可放親魚5-8千克,但由于親魚在越冬后期要在原塘進行產苗前強化培育,所以有條件單位應減少親本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500-600 尾,規格為500-600 克/尾。如在原越冬大棚進行配對產苗,還要考慮雌、雄親本的數量、重量等因素。越冬魚苗的放養密度為3-4厘米規格,每畝10-12 萬尾;4-5厘米規格,每畝8-10萬尾;5厘米規格以上魚苗7-8萬尾。小規格苗種越冬,因為較小,成活率較低,所以應適當提高入塘量,扣除成活率后達到一般越冬水平,在加強培育后出池時能達到5-7厘米規格;而作為大規格苗種,因入池后成活率較高,所以在入池時大規格苗密度應放密些,以保持規格統一,穩定在5-7厘米規格最為合適。
越冬期間飼養管理
羅非魚越冬期較長,一般是10月中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約有半年時間。在生產中,一般將越冬分為三個階段管理,在進池早期和即將出池的水溫都較高,應適當多投料,調節水質;中期溫度較低,應適當減少投料,防止水質惡化;越冬晚期的管理尤為重要,在出池前要加強飼料的數量和質量,促使體質恢復健壯和親魚性腺發育,這樣能保證出池后苗種質量。整個越冬期間要有專人負責,做好各項記錄,控制水溫,調節水質、投料、防病等工作。
1、水溫的控制
越冬魚進池10天內,應把水溫控制在20-25 ℃間,這樣有利于魚體傷口盡快愈合,抑制水霉病發生。情況基本穩定后,可以將水溫控制在18-20 ℃間。水溫切不可忽高忽低,不能突然降溫,也不能長期控制在20℃以上,長期高溫不利于越冬管理,而且還會增加飼料的投入,因為水溫高,魚的活力較強,消耗體力較多,攝食量也會增加。如用超薄料薄膜大棚,由于白天太陽光照增溫,池內氣溫有時高達30℃,此時應將薄膜翻開一部分,讓空氣流通,將棚內氣溫控制在21℃左右,水溫控制在18-19 ℃,如遇天氣突變或寒流,應及時將薄膜蓋回,以防突然降溫。
2、水質的調節
越冬池應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充足,越冬大塘由于面積較大,換水較為困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不換水,只增加部分新水。在越冬期間,可通過定期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劑(如利生素、養殖寶等),來調節水質,增加水的活力。在水色變濃時,可換走部分老水,注入新水,但換水不宜過多,控制在1/4到1/5間。加水時水流要平直流入池中,出水口一定要用濾網套好,以防雜草進入或魚種逆流游出。白天沖水時間不宜超過四個小時,特別是苗池,應控制在2-3個小時左右,以防魚苗長時間頂水消耗過多體力或長時間密集增加魚體損傷。
3、增氧設備
由于大塘冬棚越冬養殖密度一般較高,水質一般較肥,所以越冬池都要配備增氧設備。在低溫季節,由于表層水溫較低,魚缺氧浮頭后露出水面,極易凍傷,易長水霉,導致潰爛而死;在越冬后期,由于水溫升高,投料增加,親本在產前培育過程中水質變肥,會造成嚴重缺氧,影響培育。因此,越冬期間的增氧是非常重要的。
4、合理投餌
羅非魚在越冬期間要適當投喂營養豐富的精飼料。一般采取兩頭多,中間少的方式投喂,即入池后一段時期內適當多投料,親魚控制在2%左右,魚種控制在5%-6%左右,每天投喂一次,投料以全部魚能吃到為佳。對于苗池,每星期安排一至二次過量投料,目的在于對一些弱小苗種,由于平時投料量少時而無法爭到飼料,而每周有一至兩次能吃到,便能維持體能消耗,不至于瘦弱而死。魚種飼料可以為粉狀或小口徑配合飼料,投料時要全塘均勻投料,讓大部分魚苗都能吃到,親魚飼料應做成浮性顆粒料,沉性料要設置適當,并以在1.5小時內食完為宜。吃不完時要及時清走殘料,并減少投料量,以防飼料變質影響水質。在越冬期間,投料的數量、質量都隨水溫、水質和魚的攝食情況隨時調節。
日常管理
1、注意水溫變化
經常測水溫和氣溫,一般每天測兩次,并做好記錄。
2、堅持早、中、晚巡塘
檢查越冬大棚是否牢固,經常觀察魚活力、攝食情況、監測水質,有條件還應定期監測池中溶氧、氨氯、有機物等幾項指標,并做好記錄,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3、注意通風、換氣
越冬后期,由于水溫升高,要注意越冬棚通風、換氣,水溫穩定,便可開棚降溫,加沖新水,待越冬棚水溫與外界持平,便可做出塘前的準備工作。
4、注意防病
在越冬季節,由于越冬塘面積小,密度大,水質相對較差,水溫偏低,再加上處于不太活動和少攝食的情況下,羅非魚較易得病。魚病主要采取以防為主,治療相結合的原則,在越冬期內,每半月使用生石灰一次,使用量為10-15 千克\畝。在使用生石灰7-10天后,用0.2 5-0.3 ppm 二氧化氯進行消毒,每月使用一次殺蟲藥物,注意各種藥物要分開交替使用。要經常檢查魚的活動情況,發現有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