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泥鰍的生命力很強,對環境的適應性廣,飼料粗雜易得,生產成本低,便于飼養管理。稻田投飼施肥精養商品泥鰍,年增重量可達2~4倍,667m2產量一般可達300kg,現將有關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 稻田的選擇和修建
選擇水源充足,不旱不澇,日照良好,不受廢水污染、無冷浸、質地松軟肥沃的稻田養殖為宜,早、中、晚稻田都可養泥鰍,尤以中稻和一季晚稻增產幅度大。種植的水稻應是矮稈、不倒伏、抗病力強的品種。
稻田面積可大可小,田埂應加高加固夯實,高度以45~66cm為宜,防逃設施要好,最好用塑料膜或木板、石板、網片等貼于埂的內側,下端埋入硬泥中。進排水口要設攔魚設備,防止泥鰍鉆逃和野雜魚污物進入;可用規格為寬90cm、高45cm用竹篾類紡織成孔隙為2mm的拱形欄柵,既不會使魚外逃,又增加了進水面積,有利于控制養魚稻田的水位,免致大雨漫埂。禾苗返青后,將稻田田角的稻株移栽在同田的其他行中或另田定植,騰出空地開挖魚溝,小田開“田”形,大田可在田邊開魚溝,再在田中開“井”形魚溝;溝寬33cm,深26cm或至硬度層,溝的交叉處開長100cm、寬66cm、深75~100cm的魚溜,以供泥鰍在曬田時棲避;要做到溝溝相通、溝溜相連,溝溜面積占稻田面的5%~10%。
2 泥鰍的放養與投飼
插好秧、開好溝、安裝好欄柵后,還需要施足基肥、培肥水質、繁育餌料生物。方法是在溝溜中用干燥或新鮮牛糞、豬糞、雞糞、稻草和米糠等混合鋪10~15cm厚,再蓋一層泥土。當稻田水中浮游生物多,對泥鰍魚種生長有利時,即可放養泥鰍魚種。泥鰍苗可人工繁殖培育或從天然和養殖水域零星捕撈收集,但放養規格大小要求基本一致,一般每667m2稻田放養尾重25g的小泥鰍60~120kg,或667m2放10cm以上泥鰍魚種2萬尾左右。如果是不投飼料的粗放養殖,放養數量則相應減少。
泥鰍在稻田中主要攝食水蚤、蚯蚓、搖蚊幼蟲等,施肥能促使天然餌料生長,較投餌經濟有效;施肥應先發酵,少量多次使用,水質太肥則不施,與池塘養魚標準相同。放養密度高的稻田,應加投豆漿、面粉、米糠、豆渣、麥麩、青菜碎葉、蚯蚓、蠅蛆或魚用配合飼料。投飼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日投量為泥鰍體重的5%,并根據吃食情況增減。要設幾個固定的投餌點,以減少餌料浪費和便于觀察。
3 病害的防治及管理
放養鰍苗前10d,每667m2用生石灰20kg化漿全田遍灑消毒;鰍苗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后入田;養殖過程中每隔1個月左右用漂白粉1mg/kg濃度遍灑1次。
稻谷增產魚豐收的關鍵是魚不逃走水不干涸。平時的田間管理,完全按水稻生產的常規要求進行,但除草不能頻繁,必要時除1次即可。水深保持3~45cm為好,特別在大雨時要防止洪水漫埂,注重田埂或欄柵周圍出現漏洞。要勤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養泥鰍田對施基肥和農家肥無特殊要求,氨水只作基肥;若要用尿素、硫酸銨等作追肥,則應少量多次進行,要控制用量,每667m2每次使用尿素4~5kg或硫酸銨5~7kg。一次施半塊田,并要注意不要直接撒在魚溝和魚溜內。
稻禾出現病害時,應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如殺蟲脒、樂果、稻瘟凈、磷胺等;并按常規劑量使用,切忌任意加大用量,要禁用除草藥劑。從安全上考慮,施藥前要加深田水6~9cm。粉劑宜在早晨帶露水時施用,水劑宜在晴天露水干后噴施,要盡量噴灑在稻禾的葉面上,避免粉、液直接噴入水中。
在割稻前,當田水放干后,泥鰍聚集到魚溜中時,用抄網捕撈。鉆入魚溜周圍泥中和底泥中的泥鰍,要用鐵鍬挖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