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如何提高池塘養魚的經濟效益,是目前漁業科技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通過筆者多年的養殖實踐,總結出以下觀點供廣大養殖戶及水產科技人員參考。
(一)改粗養為精養,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我市地處蘇中地區,池塘比較集中在里下河地區。精養塘充分利用了水產資源,產量高、效益尚可,符合漁農勞動致富的愿望。但近幾年來,寧靖鹽高速開通、寧啟鐵路的修筑,我市通南地區增加了近萬畝的養殖水面,且開挖塘口水深均在3.5--4.5m,而養殖承包費只在50---90元/畝之間,導致絕大多數承包人員對塘口實行粗養,認為投資大,劃不來。筆者認為政府應制訂鼓勵改造開發的經濟優惠政策,盡可能地把目前粗養和半精養的水面改造成精養水面,擴大內涵再生產,挖掘資源潛力,是目前提高池塘養魚經濟效益的一項措施。
(二)實行魚種和成魚的配套養殖,增加養殖戶的實際收入。通過對沈高、溱潼、淤溪、華港等地近百戶的調查統計,魚種開支占生產費用總額的40.5%,畝平860元,這是一項較大的投入,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魚種投放量仍有增加的趨勢,這就要求養殖戶增加更多的資本投入。如果純粹靠買種養,品種、規格難滿足要求,且運輸損耗大,容易帶進魚病,一般成活率偏低。因此筆者建議成魚養殖戶自己生產魚種,騰出更多的資金購買飼料等,提高再生產能力,注重魚種池和成魚池的配套開發。
(三)實施一齡魚和二齡魚混養、輪捕輪放,提高效益。仔幼魚相對生產力旺盛,飼料轉化率高,苗種單產和總產能迅速提高。實行輪捕輪放、捕大留小的做法,對全年均衡利用水體,均衡上市,充分發揮池塘的生產力有一定積極作用。
(四)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進一步調整放養結構。以前放養結構的調整是從充分利用水體的角度考慮的。充分利用水體發揮水體生產的潛力,是我們水產科技人員必須考慮的,但漁業生產既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同時也受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在生產安排上必須注重市場的需要和變化。比如,鱖魚在本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價格較穩定,因此要大力發展鱖魚養殖,做好家魚、鱖魚混養,以及魚、蝦的混養,魚蝦蟹的混養,蟹、鱖魚的套養,魚、蚌的混養,形成生產力。
(五)推廣使用顆粒飼料及投餌機投喂,科學投餌,提高餌料轉化效率。在池塘養魚費用中開支最大的是飼料,以上近百戶調查統計,畝平均飼料費用1042元,占生產支出的49.1%。飼料開支是大頭,因此提高飼料轉化率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池塘養魚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提高飼料轉化率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是推廣使用顆粒飼料及投餌機投喂。二是合理安排投餌時間,科學用料。以前基本投喂單一的商品飼料,根據近百戶的調查,吃食魚精料平均餌料系數為2.92,而代之以顆粒飼料投喂后,餌料系數下降為2.27。2003年淤溪鎮節約精料1000多噸,溱潼鎮節約精料800多噸。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飼料的供求矛盾,使養魚的經濟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推廣使用顆粒飼料及投餌機投喂,是提高池塘養魚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利學投餌的關鍵是合理安排投餌的時間和數量。以往根據“兩頭精、中間青、糞肥施兩頭,化肥施其中”的投餌施肥原則。但在其它條件正常情況下,吃食魚平均生長速度和相對增重率和溫度正相關,且餌料系數在低溫時偏高。因此在6--8月魚體增重黃金時期不能全靠青料,而必須輔助投餌,更新觀念,降低餌料系數,進一步提高池塘養魚經濟效益。
(六)提高池塘的管理水平,加強水質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質,搞好魚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增加產量,是提高池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目前由于精養塘大量投餌、施肥,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加之池塘淤泥過多等因素,造成水體中的游離CO2含量過高,往往使池水偏酸,導致光合作用和有機質的硝化過程受抑制,即使水中的溶氧高,魚仍然出現浮頭現象,從而使魚的新陳代謝下降,攝食緩慢,消化差,生長速度受影響,影響池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發揮。
隨著池塘養殖條件的改善,養殖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完善,池塘養魚的經濟效益逐步穩定和提高,在淡水漁業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就對我們水產科技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應有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