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斑點叉尾鮰自引入我國后,網箱養殖是繼池塘養殖之后的又一新型養殖方式,其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1.網箱結構 網箱采用聚乙烯雙層封閉式網箱。目前網箱規格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大網箱,其規格為外箱4米×4米×2.5米,內箱3.6米×3.6米×2.5米,網目視魚體規格而制定;另一種是小體積網箱,其結構采用9股的聚乙烯網線織成的網片,縫成1米×1米×1.30米的全封6面體網箱,網箱底有1米×1米×0.3米的飼料臺,飼料臺上加0.95米×0.95米的用12圓鋼筋制成正方形框架作沉子,使其成立方體形狀。
2.網箱設置 網箱設置在風浪較小,來往船只少的水域,以減少飼料的損失及魚體能量的消耗,每只箱間距1.0~1.2米,用1.0厘米聚乙烯繩拋錨固定于水面成一直行。
3.魚種放養 斑點叉尾鮰的網箱養殖,目前采用二級放養。第一級從10厘米養至150克,第二級從150克養至750~1500克。也可直接從50克左右的魚種養成商品魚。
(1)網目大小與放養規格 網目的大小必須適當。網目過大,雖水體交換量大,但易逃魚;網目過小,雖不會逃魚,但容易被水體中的絲狀和網狀藻類附著而堵塞,有礙水體交換,影響魚類生長。所以網目大小應根據投放魚種的規格來確定。
(2)放養規格與密度 從魚苗到5厘米,這一階段不宜在網箱中進行,應按傳統的方法在池塘或水泥池中進行培育。5厘米以后直至成商品魚可以在網箱中飼養。5厘米入箱時,放養密度為1400~1600尾/平方米。8~10厘米時分箱,放養密度為350~400尾/平方米。150克時也可重新分箱使養殖密度變為150~250尾/平方米。
4.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的管理技術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的管理技術是從魚種進行開始到起網收獲為止,每天或經常要進行的作業,主要包括給食投喂、巡視檢查、修補或清洗網箱、防治魚病、起捕收獲、并箱越冬等。
(1)投飼技術 投飼標準是根據生長過程中魚體的重量、水溫、溶解氧及其季節變化,確定并隨時調整每日的投飼率和投飼量、投飼次數和投飼時間。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一般不宜飽食,飽食往往是發生魚病的內因。飽食的飼養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很不經濟。一般來說,斑點叉尾鮰的日投飼量應控制在其飽食量的70%~80%為宜。
投喂方法的好壞關系到飼料系數的高低,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的投飼工作應特別注意:
①魚種放養入箱1~2天后才能適應新的環境,然后再開始投飼。
②在投飼初期需要用適度的響聲將魚誘集到水面食臺附近再投食。喂食訓練最好在魚群適當饑餓的情況下進行。一般情況下,斑點叉尾鮰第二天就能養成集群攝食的習慣。
③初期投飼如果比較順利,當水溫達到15~16℃時,可采用漸進的投飼方法安排投飼量,即第一至第二天投喂魚體重量1%的飼料量,第三至第四天投喂1.5%,第五天可采用正常的飼料量進行投喂。在魚群聚集良好的情況下,即使一開始就投喂每次投喂量的40%~50%,所投飼料也能很快地被攝食完,不致流失,但是剩下的飼料應慢慢地投喂。
④立秋以后水溫下降時或放養密度過稀時,往往會出現投飼時魚群不浮到水面上爭食的現象,此時應適當減少投飼量,投喂間隔時間應適當地拉長。
⑤如果前一天還正常攝食的魚群,突然對聲響不產生反應,投飼后魚群不聚集到水面吞食飼料,應趕快檢查網箱有無破損而逃魚或者其他外界的刺激、水流不暢、溶氧過低等異常情況。
⑥每日投飼次數是影響投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以4~6次為宜。日投飼量和投飼次數的安排,以下午多于上午為好。因為一天之中,下午的水溫和溶氧量均高于上午,下午魚群攝食旺盛,適當地增加投飼量和投喂次數,有利于魚類的正常生長。
(2)日常管理
①網箱檢查。網箱在安置前應經過仔細的檢查,魚種放養后要勤作檢查。時間最好是在每天傍晚和第二天早晨,方法是飼養人員將網箱的四角輕輕提起,仔細察看網衣是否有破損的地方,特別要注意離水下面33厘米左右處。水位變動劇烈時,如洪水期、枯水期,都要檢查網箱的位置。要勤檢,并隨時調整網箱的位置。
②魚體檢查。通過定期檢查魚體,可掌握魚類的生長情況,不僅為投飼提供了實際依據,對產量的估計也有可靠的資料。一般要求一個月檢查一次,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③網箱污物的清除。網箱下水3~5天以后就會吸附大量的污泥,以后又會附上水綿、雙星藻、轉板藻等絲狀藻類或其他生物,堵塞網目,從而影響水體的交換,不利于斑點叉尾鮰的養殖,必須設法清除。目前國內在網箱養魚中清洗網衣有以下幾種方法:
人工清洗:網衣上附著物比較少的時候,可先用手將網衣提起,然后抖落污物或者直接將網衣浸入水中漂洗。當附著物過多時,可用韌性較強的竹片抽打使其抖落。操作要細心,防止傷魚破網。洗網的間隔時間以不使網目堵塞為原則。機械清洗:使用噴水槍、潛水泵,以強大的水流把網箱上的污物沖落。
沉箱法:各種絲狀藻一般在水深1米以下處就難以生長和繁殖,因此,將封閉式網箱下沉到水面以下1米處,就可以減少網衣附著物的附生。生物清污法:利用羅非魚、鲴魚等魚類喜刮食附生藻類,吞食絲狀藻類及有機碎屑的習性,在網箱內適當增放這些魚類,讓它們刮食網箱上附著的生物,使網衣保持清潔,水流暢通。利用這種生物清污法既能充分利用網箱內的餌料生物,又能增加養殖種類,提高魚產量。
④做好網箱飼養日志。日志是檢查工作、積累經驗、制訂計劃、提高技術的重要參考資料。實行科學養魚,一定要做好每只網箱的日志,這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網箱日志應包括日期、天氣、水溫、放養、捕魚記錄,魚體長度記錄,投飼種類及數量,魚類活動情況,魚病情況及防治措施等項目。
⑤起網收捕及并箱越冬。起捕的時間應根據水溫、網箱中魚群生長的狀況和市場的需要來決定。一般水溫下降到15℃時就可起捕,供應市場。春季放養 的大規格魚種,一般當年都可達到上市規格,而不需要進行并箱越冬。如秋末養殖的大規格魚種,這時就要并箱和越冬。并箱須在天氣晴朗、水溫10℃左右時進行,并箱的魚要停食兩天以上。越冬的密度以每立方米放魚種1.5千克左右為宜。斑點叉尾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網箱越冬不成問題,但是北方地區必須將網箱封蓋以后沉入水底進行越冬。
⑥魚病、敵害及其防治。網箱中的魚群比較密集,一旦發病就極易傳播蔓延。目前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生產中常見疾病有水霉病、小瓜蟲病、爛鰓病等。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采用的藥物預防措施是:魚種下箱時用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浸洗后入箱;用硫酸銅掛袋及投喂藥餌;在發病季節來到以前用磺胺類藥物預防腸炎病;結合拉網檢查,用藥物浸洗魚種。網箱內治療魚病采用投喂藥餌和浸洗法有顯著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