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弧菌病
1、癥狀依感染弧菌的種類不同,弧菌病大致可分為黃肝型、腸尖型和潰瘍型三種,患病魚體表現為游動無力,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表皮出血,嚴重時深入肌肉層,鰓蓋內表、鰭基部及吻端瘀血繼而潰瘍,肛門紅腫,鰓色淺淡,病魚肝臟腫大,有的全部退色呈土黃色,有的局部退色、充血,病魚肝臟出現充滿血水的泡狀物,膽囊腫大,囊內充滿橙黃色或褐綠色的膽汁;腎臟無彈性,部分病魚腎臟腫大或出現一些白色塊狀物,有時積存透明腹水。患弧菌病的香魚一般都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但是患急性癥的小魚可能沒有癥狀就已經死亡。
2、流行與危害弧菌病一般發生于1-9月份,弧菌病的危害依耐藥性不同而有所區別,日本靜岡縣用抗菌藥磺胺甲氧嘧啶和啞喹酸等對香魚弧菌血清A型和C型進行了耐藥性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年度的香魚其弧菌對藥物的感受性不同,而且血清A型的耐藥性比C型強,說明陸封型香魚發生弧菌病比洄游型難以控制。而不同血清型的弧菌病的發病月份也有區別,洄游型香魚在1-4月份發病率較高,但5月份以后發病較少,而陸封型香魚在1-4月份很少發病,但5月份以后發病率高。弧菌病是香魚增養殖中危害最大的魚病,養殖發病時的死亡率可高于50%,尤以幼魚為甚,近年來由于香魚疫苗的推廣應用,損失才有所減輕。
3、防治(1)制備香魚弧菌疫苗,稀釋10倍,把魚苗浸浴2分鐘,免疫有效期為60-100 天。(2)不要投喂氧化變質的飼料,應喂優質全價配合飼料,并注意投喂次數和投喂方法,注意保持水質清潔,杜絕病菌繁生繁殖。(3)定期交替在飼料中拌用下述藥物,效果較好:A、每100千克香魚用20克磺胺甲氧嘧啶等磺胺劑藥物,服用3天,停一天,再服用3天;B、每100千克香魚用4-6克四環素,連續10天。
二、假單胞菌病
1、癥狀患病香魚體側表皮出現點狀白色粘液物,并逐步擴大,嚴重時體表象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鰓絲失血尖端部淤血,胸鰭基部也淤血,內臟器官癥狀不顯著,肝臟變淺棕色,存在不同程度的腎臟腫大及腹水,少數病魚眼球混濁、發白,甚至脫落。病魚游動緩慢,食欲減退,魚體消瘦,呼吸困難,有時狂游。
2、流行與危害三、四月份易感染,發病魚一般在10-20 克,每天死亡率在1%-2%,持續半個月,常伴有細菌性出血、敗血病癥狀。日本香魚發病水溫大都在20℃以下,臺灣發病水溫大致在22℃左右,提高水溫至26℃以上即可停止發病。
3、防治(1)防止魚體受傷,病原菌的入侵與皮膚受損有關,因之在運輸、分養等操作中勿傷及魚體。另外要及時殺滅寄生蟲,防止由寄生蟲破壞組織而致細菌感染,減少放養密度,改善水質環境。(2)在飼料中摻入下列任何一組藥品,療效較好:A、每100千克香魚用復方新諾明10克,第二至第六天用量減半,連喂6天;B、每100千克香魚用土霉素3-5克,連喂5-7天;C、用大黃、黃柏、黃芩按5:3:2,每100千克香魚用三黃粉1千克,連續3-5天。
三、收氣性單胞菌病
1、癥狀收氣性單胞菌因種類、生物型不同及其侵襲香魚的部位不同,病魚呈現的征象亦有所不同,通常和因某種原因而處于緊迫狀態的魚類出血性敗血病有關,臨床和病理表現與弧菌和假單胞菌的感染有相似之處,即造成全身性敗血出血病,體色變深,表皮及鰭基有大面積不規則出血,厭食,集群于出水口處死亡,嚴重者造成病魚潰瘍,爛尾,要分離細菌才能確定病因;而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是條件致病菌,在水質惡化、氣壓過低,過度飽食等不良環境下易致病,表現為行動緩慢,無食欲,頭部發黑,腹部膨大并出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用手輕壓腹部有血黃色粘液流出,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突,腸內一般無食物,含有許多淡黃色粘液或膿,其它部位如肝臟也有充血現象,呈紅色班點狀瘀血。
2、流行與危害該病在春夏季節交替氣候多變時較易發生,常與弧菌、假單胞菌同時并發,危害很大。
3、防治保持水質清新,特別在氣候多變季節應作好定量、定點、定時、定質的飼料投喂“四定”工作,發現輕度腸炎癥狀時在飼料中以0.3克/公斤飼料摻大蒜素或參照弧菌病預防與治療所述的用藥劑量。
四、鏈球菌病(青霉素敏感)
1、癥狀病魚游動緩慢,分散于緩流處,浮于水面或頭向上,尾朝下呈懸重狀,病死時病魚或間斷性狂游,或腹部向上,體色發黑,身體瘦弱,鰓顏色變淡,呈貧血狀態;眼球瘀血突出、白濁,甚至眼球脫落,腹側點狀出血,肛門紅腫,內臟器官之病變及腹水現象與前述弧菌病、假單胞菌感染現象類似,光憑外表現象不能確定。
2、流行與危害一旦感染鏈球菌病,損失很大,曾在野生魚中分離到該菌,在日本鹿兒島、宮崎等地較流行,在我國流行情況尚不清楚。發病適宜水溫25-28 ℃,故流行于夏季高溫季節。
3、防治(1)避免養殖過密,加強飼養管理,投喂優質飼料,適時添加維生素,注意池塘清潔和消毒,一旦發病,停食2-3天對病情有延緩作用。(2)每100千克香魚用抗菌素(強力霉素、螺旋霉素、紅霉素或土霉素任選一種)5克+復合維生素B1克摻入飼料中連用5-10天,效果較好。(3)每100千克香魚用磺胺六甲氧嘧啶5-20克,第一天加倍,連服4-6天有效。
五、柱形病
1、癥狀病魚行動遲鈍,食欲減退,常見于頭部和背部的皮膚及鰓上,但也可發生于魚體其它部位。初時為隆起的白色斑塊,周圍有紅色充血區,不久即發展成出血性潰瘍,上覆菌細胞和壞死組織形成的基質。鰓部損害往往更大,鰓絲腫脹,粘液增多,末端腐爛缺乏、發白,鰓蓋骨的內表皮往往充血,很快使病魚死亡。
2、流行與危害春、夏、秋三季較為流行,尤以夏季最嚴重,往往與腸炎等并發,特別是夏季因暴雨水質變濁時,往往會造成大面積發病。發病時可引起大批死亡,在日本本病的危害性有增大的趨勢,這可能與水質污染和毒力菌株的耐藥性增加有關。
3、防治(1)改善環境,增加供氧,控制有機物入水,降低水溫,如果對混濁水源進行凈化處理,在支持性療法中相當有效。(2)用2-5 ppm 五倍子煎汁,或紅霉素0.3 ppm 或ClO
20.1 1 ppm 全池潑灑,有防治作用。(3)病情較嚴重時,除全池藥浴外,應結合內服,即在飼料中摻入藥物,具體劑量為:A、每100千克香魚第一天用紅霉素5克,第二至六天每天2.5克。B、每100千克香魚用大黃粉1千克,連續3-5天。
六、冷水病
1、癥狀肉眼損害通常多見于鰭、皮膚和肌肉中,爛鰓先是不同程度的鰓絲貧血腫大,繼而潰爛,口腐則是口唇先淤血變紅再潰爛;爛鰭和爛尾前多變胸鰭基部先變紅,晚期時能從內臟中分離出這種細菌。由于水溫低,故一般不見炎癥細胞浸潤,而當鰭或尾部的潰爛伴隨水質不良時,表皮和真皮往往有高度水腫,損害外表往往已有大量菌落形成。
2、流行與危害在低水溫而且放養密度很高和有機質殘屑豐富的增養殖設施中,本病在日本已取代弧菌病成為香魚增養殖的首害,在臺灣亦有報道,香魚特別是幼魚一旦感染,發病就能發生大批死亡,死亡率達50%以上,在我國未見香魚冷水病的報道。病害流行季節一般在水溫16℃以下,據推測可能與香魚過早放流,水溫過低有關。
3、防治由于冷水病在低水溫、水中有機質豐富的水域中容易發生,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溫適宜的增養殖場所,改善環境條件是預防本病的根本之道,有報道說用福爾馬林消毒體表效果良好,如果患魚能夠攝食,磺胺類抗菌藥摻入餌料中也有療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