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地方名莫丁,屬鲇形目,鯰科,黃顙魚屬。主要產于長江及支流,我國大部份地區的天然都有分布,通常個體0.3─0.5斤/尾左右,最大達1斤/尾,;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魚味鮮美。現廣州市場售價30元/斤以上,兩湖售價20元/斤左右。長期以來,黃顙魚上市一直依賴天然捕撈,很少人工養殖,;主要受種苗來源養殖技術等原因的限制。因此開展對黃顙魚的人工養殖研究。使之成為我國名優魚類養殖的新品種,對開發利用長江及支流名優經濟魚類,推動我國水產養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下面就結合一些地方進行試養的經驗淺談一下黃顙魚的養殖技術,供廣大同行參考。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背部黃綠色,體則黃色并有斷續的黑色斑塊,腹部淡黃或白色各鰭均為黑色,體長,腹部平坦,后部稍側扁,體裸無磷,頭大寬平,眼小位于頭的前側上位,口下位,裂大。須4對,上額須長,下額須2對外額須長于內額須,背鰭硬刺,具有鉅齒,胸鰭呈狀,硬刺強大。
2、生活習性,黃顙魚屬底層魚類,喜息于靜水或緩流水體中,在魚塘中白天棲于池底,覓食多在夜晚進行。但出膜后仔魚,在晴好天氣,喜歡在水體中上層集群。
3、食性:黃顙魚是以動物性鉺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剛出膜3─4天的仔魚以自身的卵黃為營養,在自然條件下苗種階段以輪蟲、枝角類、水蚯蚓及其它水生昆蟲為食。人工培育可投喂絞碎的魚肉汁及蚌肉碎未等,成魚階段主食小魚蝦軟體動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即可攝食動物性餌料,也食人工配合飼料,但最好是兩種飼料混用效果較好。
4、生態習性:黃顙魚適應性很強,在我國南北地區都可生長,耐低氧,最適生長水溫22─27℃,生長速度較慢,一般一齡魚個體重200─300g。
5、繁殖習性:性成熟年齡為2年以上,雄魚3年以上,生殖期間,雄雌魚有明顯的區別,雌魚肛門后有一明顯的生殖突。雄魚無此物。繁殖較適水溫24─26℃,受精孵化水溫25℃(72─80小時孵出),一般懷卵量為4500─5500粒/尾,卵為沉性,屬粘性卵,最好采用人工受精的辦法。
二、魚苗培育:
最好緩流水培育,小水體,水深宜40cm,餌料以水蚯蚓為主,密度100尾/平方米,培育到3─5公分/尾。
三、成魚養殖:
1、魚塘選擇與清整
選擇有充足的水源,注、排水方便,水源的水質良好,不含有毒物質的魚池,池形整齊,最好是東西向和長方形,面積4000平方米─5300平方米,便于操作。池塘水深1.5─2米為宜。池堤堅實,不漏水,池底平坦,少淤泥,無磚瓦石礫,無叢生水草。魚池向陽,陽光照射充足。
每年冬天,魚種經并塘或成魚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讓池塘暴曬龜裂,這樣可以加速土壤中有機物質轉化為營養鹽類,并達到控制和消滅病蟲害的目的;同時便于清除池塘邊雜草,減少寄生蟲和水生昆蟲對魚種的侵害。
⑴ 藥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方法有二種。
a) 干池清毒塘:先將塘水排干(或留水6cm─9cm),每畝用生石灰150-200市斤,視塘底污泥多少而增減。清毒塘時,先把生石灰放入備好的農艇內加水乳化,不待冷卻立即均勻遍灑全池,充分發揮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經7─10天藥力消失,即可放魚。;生石灰清塘后,經數小時即能殺死野雜魚類、蝌蚪、水生昆蟲、椎實螺、螞蝗、蝦、蟹、青泥苔、病菌、寄生蟲及其卵,是一種理想的清塘藥物。生石灰干池清塘后,在重新加注新水時,野雜魚類和病蟲害隨水進入塘內,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在加水時應采取過濾措施。
b) 帶水清毒塘:在水深約1米時,每畝用生石灰250-300市斤消毒,消毒方法和干池清毒法一樣。此種方法,不必加注新水,這樣就防止了野雜魚類和病蟲害隨水流入池塘內,因此其消毒效果比干池塘法更好。
⑵ 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為30斤/畝。;先將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灑,一般下藥后經4─5天藥力即完全消失。漂白粉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并能殺滅野雜魚類、蝌蚪、水生昆蟲、螺螄和部分河蚌,防病效果接近生石灰清塘,而且有用藥量少,藥力消失快,有利于池塘的周轉等優點,但沒有使用池水增加肥效的作用。
2、養成過程中的管理
⑴ 巡塘 經常巡視池塘,觀察池魚動態。每天要早、中、晚巡視池塘三次。黎明時觀察池魚 有無浮頭現象,日間可結合投飼料和測水溫等工作,檢查池魚活動和攝食情況;近黃昏時檢查全天攝食情況,有無殘剩飼料,有無浮頭預兆。
⑵ 池塘清整 隨時除草去污,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環境衛生,及時防除病害。池塘水質既要清新,含氧量較高。又要根據施肥情況和水質變化,經常適量注入新水,調節水質水量外,還要隨時撈除水中污物殘渣割去池邊雜草,以免污染水質。
⑶ 防逃 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適當水量,防澇抗旱,防止逃魚。平時要隨魚體成長,結合調節水質,適時增加塘水量。
3、飼料
黃顙魚在3cm/尾前,食水生物為主,若水生物不足時,可用純干的蠶蛹粉代替;3cm后,食人工配合飼料,這時可在放養塘角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定點的吊置于水中的投料臺,料臺的數量可根據魚塘的大小、放魚的多少而定。投料臺可用簡易能沉入水中的材料制作,臺面上可用編織袋之類的柔軟材料平輔織于上面。投喂時,將粉狀餌料或顆粒料加水捏成二至三兩大小的小團,投于臺上,讓魚自動上臺吃食。每日早、晚各喂一次,每次投餌料基本以食盡為宜,一般情況下日投量按魚體重的2?%投喂。
四、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 ,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寄生于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這就需要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常用的藥物:
1、殺蟲劑:敵殺死。按每立方水體用0.03ppm的濃度,全池潑灑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亞鐵0.15:0.05ppm的濃度比例潑灑。以上殺蟲劑對(指環蟲、;車輪蟲)等殺蟲較好,但兩種藥只能單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藥。
2、抗菌消炎劑:口服藥(混勻在飼料中壓成粒料)磺胺二甲嘧啶片,每50公斤餌料中加15─20g連續喂3天,日喂2次或用痢特靈10g加土霉素20g拌勻加入100斤餌料中,連續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膠囊,加入料中(5g)連續喂3;天,日喂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釋集中浸泡10分鐘,以上口服藥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
3、對出血病的治療:用生鹽100市斤/畝,全塘潑灑,同時每50;公斤餌料中用磺胺噻唑100g加維生素c10g勻拌在料中,投喂3天,日喂2次。在對黃顙魚魚病的防治過程中,一般說,拒絕施用敵百蟲藥劑殺蟲,否則將帶來不良后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