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鮭鱒魚類是世界性的主要養殖冷水魚類,一般均采用較密集的集約化養殖方式養殖,因而各種魚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魚病、細菌及真菌性魚病、寄生蟲性魚病這幾大類。
一、病毒性疾病
1.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 病原體為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癥狀 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游動緩慢,攝食不良。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游或緩慢旋轉游動后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流行及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后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病。發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預防 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病區運輸魚及卵;采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魚苗、魚種應放置于漁場最上游,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魚及死魚應及時銷毀;養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制劑徹底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鐘。
治療 發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展。
2.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病原 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和精液,由卵傳播幾率更大;水平傳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經鰓和消化道入侵魚體。
癥狀 該病往往在魚苗及幼魚期引起突發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發病。病魚游動遲鈍,旋轉活動,有時沉底,體色變黑,腹部膨大,鰭基充血,肛門懸掛不透明、粘液狀糞便,體側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魚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鮭科魚類如虹鱒、大麻哈魚、河鱒等魚苗及當年魚種,發病水溫4℃~13℃,8℃~10℃時發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發病,2月齡以下魚苗在水溫10℃時死亡率達100%,2月~6月齡魚種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齡魚種死亡率約為10%左右,近年發現7克~100克虹鱒也有發病案例。
預防 養殖設施及工具嚴格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鐘,但當pH顯堿性時可將濃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為在堿性條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魚徹底銷毀;魚苗池設在孵化場最上游。
治療將病魚池水溫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嚴重惡化。另外患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魚肛門所拖糞便較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魚所拖糞便更粗、更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